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161章 你这师兄的思维速度和高度常人难以
第161章 你这师兄的思维速度和高度常人难以企及
“能不能搞定,我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视讯画面中的黄宗晟如是说道:“方案目标确实面临巨大挑战,不过最终能达到预期目标的70%也可以了,比如黄金镀膜工艺,不一定非要60纳米,100纳米也能接受。”
显然,这是先预设一个非常高的目标,但并非必须要达到。
预设一个高目标,是为了给研发团队压力。
闻言,陆安点了点头说:“那行,我支持该方案,先搞着吧。”
对于望远镜来说,配备的镜子越大,它能捕捉到的光线就越多,得到的图像分辨率就越高,“陆安望远镜”的主镜由36个六边形镜片组成了一个直径为8.8米的镜面。
这36个镜片的表面都需要镀上一层超薄的黄金,因为黄金最能反射红外光,反射率能达到98%以上。
最核心的技术挑战就是超高工艺精密制造,例如主镜系统需要纳米级精度的超低温光学工程。
该设计方案是采用铍基材和黄金镀层,主镜由36块六边形铍镜拼装,选择铍金属是它兼具了轻量化、高刚度以及-240c下的热稳定性。
黄金镀膜工艺,需要把镜面蒸镀60纳米黄金层,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厚度。
提升红外波段反射率,镀膜需要在1371c真空环境中完成,且厚度误差需要控制在原子级别。
每块镜片表面积粗糙度要小于7纳米,这相当于只有20个铍原子宽度,拼接后整体形变容差要小于等于7纳米。
可以说,这个望远镜要是能成功制造出来,将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精密且最复杂的空间天文硬件设施。
陆安自己肯定没时间带队去搞这个望远镜,他有大把的事情要忙。
不过他可以给一些理论思路,陆安打算回头根据其设计方案目标,在材料科学、精密制造、低温工程、在轨部署这四个主要环境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给他们。
思路有了之后,让他们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去搞,应该是能够达到方案目标的。
陆安的这种能力靠的是天赋,也是经验,是前世数百年积累下来的记忆学识,这让他高度掌握了整个知识体系。
接下来又跟黄宗晟讨论了“陆安望远镜”发送到什么轨道位置更好。
只见陆安毫不犹豫道:“既然是专注红外波段,这望远镜肯定是部署在日地l2点位置,也只有这个位置是最合适的,能有效阻隔太阳、月球的热辐射,维持超低温环境。”
视讯中的黄宗晟说道:“l2点的确是最合适望远镜的轨道位置,我们也讨论过,但问题是我们的火箭技术能把望远镜送到150万公里的位置吗?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火箭还从没有这么远的发送能力。”
国内目前的航天器抵达的最远距离也就是月球,地月距离不到40万公里。
五年前倒是有个“萤火一号”火星探测项目,但那是用大鹅的火箭送过去的,而且这个跟大鹅合作的深空探测项目还失败了,此次失败导致原定于2012年9月抵达火星的计划受阻,双方联合的火星探测项目也因此受挫。
所谓的l2点就是日地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距离,是引力与离心力平衡的特殊位置。
陆安自信地笑道:“现在的确不具备这种能力,但不代表将来还不具备。老师,等你们搞定了望远镜,那个时候的星界动力航天肯定已经具备把它送到l2点的能力,放心吧,我保证。”
两人讨论经过一番,关于“陆安望远镜”的运行轨道,就确定在了日地l2点位置。
这时,陆安回头对孟秋颜说道:“拿块白板给我。”
不一会儿,孟秋颜拿来了一块20寸大小的白板递给陆安,后者迅速拿笔在上面写了一些公式,画了一些对应的轨道草图。
然后将白板面向视讯镜头。
陆安旋即道:“大体的流程就是,火箭把望远镜送入一条高度椭圆的转移轨道,该轨道设计可使得望远镜获得足够动能向l2点方向推进,当然尚未完全脱离地球引力束缚。”
接着补充道:“发射之后,中途要进行一些修正,利用星载推进器调整速度矢量,将其精准送入围绕l2点的光环轨道。”
视讯连线的黄宗晟看着白板内容不由得点了点头,选择在l2点是因为这个轨道位置的优点很多。
首先是极端低温环境保障,l2点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距离地球150万公里。
望远镜的遮阳罩可完全屏蔽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热辐射,使得望远镜维持在极低温状态,这是实现红外波段高灵敏度观测的关键。
若是像哈勃望远镜那样置于近地轨道,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完全淹没目标观测信号。
其次是拥有无遮挡的连续观测窗口,在l2点,望远镜可以同时避开地球和月球的阴影,实现对50%天区的持续观测,通过半年一次的轨道绕行可逐步覆盖全天区。
相比之下,哈勃望远镜每90分钟穿越地球阴影一次,观测效率受限大。
最后是稳定的热与动力环境,光环轨道使得望远镜始终处于恒定日照条件,避免了近地轨道中频繁的昼夜温差对精密光学系统器件的损害。
同时,l2点的引力平衡特性使得轨道维持所需燃料仅为近地轨道卫星的四分之一,能够显著延长望远镜的运行寿命。
至少可以保证用30年是不成问题的。
黄宗晟沉声说:“遮阳板的热控技术,七层聚酰亚胺薄膜构成的遮阳板可反射99.98%以上的太阳辐射,向阳面温度358k,背阴面温度仅有6k,其温度梯度设计要突破现有航天器热控技术的极限。”
“按照你说的思路,望远镜的光环轨道半径将达到80万公里,这可能是人类首次在l2点部署如此大规模的科学设施。其轨道参数需要精确平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同时规避日冕物质抛射等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
闻言,陆安笑道:“问题不大,我已经有思路了,通过自主导航能力来解决,距离地球太过遥远,也只能让望远镜具备高度自主的轨道修正能力。”
陆安稍作思索补充说:“到时候让望远镜配置的星载计算机实时解算三体引力方程,并根据深空网络的测距数据,动态调整推进策略即可。”
远在西工大的黄宗晟跟陆安连线交谈了这么久,他越发觉得要是陆安能够参与到“陆安望远镜”的研制中来,很多技术挑战多半都不会很难。
不过之前陆安表达了自己没那么多时间,黄宗晟也就没有说出口,毕竟钱都是他掏腰包了。
而且,黄宗晟已经知道陆安搞定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问题,这会儿好多工程项目、一系列行业的国家级项目工程单位都等着陆安开发星流工具。
偏偏到现在为止,陆安的论文至今都没有一个人看懂。
黄宗晟也早就看过了论文,但没看懂。
这会儿无论是搞理论物理的,还是搞数学的,陆安那篇论文搞得他们直抓狂。
现阶段,星流工具只能依赖陆安一个人能开发,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那些项目工程单位都是在线等,一个比一个急。
若能早点用上这套工具,就能节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预算,还有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成本。
所以大家都在等,宁愿多等个两三年都行。
大约五分钟后,结束了视讯连线。
陆安坐在屏幕前思考了一阵,然后就开始拿笔在手稿上写了起来。
孟秋颜不打扰他,自个儿离开了房间。
二十分钟后,陆安在四页a4纸上写下了陆安望远镜所需材料工艺、精密制造、低温工程、在轨部署这四大核心环节的理论精髓。
他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那就把方向给指明了。
陆安写完再重头扫了一遍,确认没什么问题,然后将这四页手稿内容传真给了黄宗晟。
一个普通科学家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陆安能够在一个下午茶的时间内梳理核心问题,并提供具体的可靠思路。
……
“老师,这是陆师兄发来的传真资料。”黄宗晟的一位学生助理拿着四页手稿文件过来,将之交给了他。
听到是陆安发来的手稿,黄宗晟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把手稿接过来,戴上眼镜开始仔细阅览。
这位学生很快就看到自己的导师变得愈发振奋,忍不住好奇问道:“老师,陆师兄写的是什么,让您这么兴奋?”
他刚刚自己也看了看,但看第一页就被复杂的公式和理论给劝退了。
里面的单个文字和符号,单个拎出来他都能看得懂,连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末了,黄宗晟摘下了眼镜,他对这四页内容视若珍宝,振奋至极地道:“妙啊!真是太妙了!”
黄宗晟转头看向站在一边的学生,说道:“你师兄发过来的这四页手稿,足以成为我国研制空间望远镜的基石,尤其是低温工程、材料工艺等,是从无到有的提出了技术理论。”
“你这位师兄的思维速度和高度,当真是常人难以企及,不仅在于他的理论有足够的深度,更在于他对问题关键的精准把握。”
站在旁边的这位学生大受震撼道:“只是四页手稿,有这么离谱的嘛?”
黄宗晟瞅了眼手里的四页纸,稍作思量缓缓说道:“二十分钟前才跟他结束远程连线,这四页手稿应该是他在二十分钟内写出来的,就这里面的内容,足够我们这些平庸学者研究几年甚至几十年了。”
……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