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 第677章 子脩俯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77章 子脩俯首
    后堂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阴晴不定的面孔。曹昂将方才与刘封会谈的细节一一陈述完毕,堂内顿时陷入一片压抑的沉寂。
    曹纯眉头紧锁,指节无意识地轻叩着案几,沉吟良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凝重:“世子,刘封此举,非为招降,实为迫降。三日之期,仓促至极,军中辎重、人员名册繁杂,如何能妥善交割?更遑论要安定数万将士之心。此其一。”
    “其二,欲将我全军尽数吞并,不留丝毫余地。子和并非不识时务,左幕军势大,我辈深陷重围,此乃事实。然,正因如此,我方更应争取些许转圜之机。”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曹昂脸上,继续分析道:“譬如,可否允诺部分不愿降者,特别是那些世代受曹氏恩养的将校部曲,卸甲后由我军出资赎归?若是左将军担心此辈放回之后会与其作对,可允诺战后再释。此举既可示我诚意,亦可为曹氏、为主公保全几分元气。”
    “不妥不妥。”
    说话的人乃是杨修,只见他双眉紧皱,直白的大摇其头来:“子和将军思虑虽然周全,然刘封态度之坚决,恐非言语所能动摇。其限定三日,正是看穿我等或有拖延待变之心。至于赎归将士……修以为,刘封志在中原,绝不会放任我军骨干北返,资敌壮大。”
    司马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轻蔑,杨德祖虽才高智捷,善察人心,却失于恃才放旷,毫无政心。
    杨修刚刚说的话等于是在指着曹纯的鼻子骂对方愚蠢,异想天开,可偏偏他说的话还是对的。
    只是虽然这话没错,可在场诸人除了他以外,又有谁开口了?
    难道就真以为堂上所有人里,就只有他杨修想到这点了?
    司马懿的目光在曹纯的脸上掠过,虽然曹纯依旧神色平静,可眼中却闪过了一丝对杨修的厌恶之色。
    只是曹纯素来走的是儒将路线,与名士交游广阔,关系亲近,而杨修恰恰是士族名门杨氏之后继,虽然言语失当,但他依旧只能忍了下来。
    但凡这话换成曹休、李整,这会儿估计早就要被曹纯给训斥了。
    可对上了杨修,曹纯虽然心中不满,但他的言辞却不再有激烈的怒斥,而是转为了审慎的权衡,他身体微微前倾,强调道:“刘封虽强,但我军若抱定必死之心,其纵然能胜,也需付出相当代价。以此为契机,再行磋商,或能争取稍好条件。若就此全盘接受,不仅军中或有骚动之险,将来在主公面前,我等亦难辞其咎啊。”
    曹昂这番话就城是直白的多了,不但更为老成持重,既承认现实困境,又试图在绝境中为曹氏争取最大利益。
    直到此时,司马懿才开口接道:“子和将军所虑,乃忠臣之本分。然懿以为,刘封通牒已下,我军已无‘讨价还价’之本钱。其势如泰山压顶,我所恃者,唯‘玉石俱焚’之决心。然此决心,能否撼动其志?恐难。拖延磋商,若被其视作诈降缓兵之策,恐立招雷霆之击。届时,莫说条件,恐生机亦绝。”
    司马懿再次将严峻的形势点明,暗示曹纯的期望虽好,却很极可能不为刘封所容。
    曹昂只是听着几人的意见,也不表态,心中却是矛盾之极。
    从感情上来说,他肯定是支持曹纯的意见,这能为曹氏争取到最好的条件。但从理智上来说,他却明白杨修和司马懿的意见更客观中肯。
    只要一回想起了,之前在成都南城看见的狼藉景象,曹昂的态度就没法强硬得起来了。
    “李将军、文烈,汝等是何看法?”
    曹昂的目光停在曹休与李整身上,两人迟疑片刻后,一同躬身表态道:“末将等唯世子之命是从!”
    曹纯听完杨修、司马懿之言,面色更加沉重,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心有不甘,最终长叹一声:“唉……诸君所言,亦是在理。只是……罢了,终究需世子决断。”
    曹纯独木难支,也只能将难题交还曹昂,但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对严峻现实的承认,不再坚持强硬对抗,而是凸显了在绝对劣势下的挣扎与不得已。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曹昂。
    堂内空气凝重,曹昂能感受到曹纯那份不甘却又无力扭转的沉重,以及杨修、司马懿对现实冷酷的剖析。
    他再次闭上眼,脑海中权衡着各种选择的后果。
    最终,他睁开双眼,用沙哑而决然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我意已决……,愿降。”
    **
    曹昂做出决定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出降,而是派出了司马懿、杨修来同左幕军接触。三万大军的受降,以及各类物资军械的交接,必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双方商议好必要的流程,同时做好足够的约定。
    当然,曹昂也是有着一些小心思,既然刘封允诺了他们三日时间,这自然也是要尽量拖延的。
    曹昂还暗中叮嘱司马懿和杨修,若有可能,希望他们还是能再为己方再争取一些时间和条件。
    曹昂乃至于涪城曹军最终选择投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贪生怕死。
    左幕军的强势,以及精良的攻城器械,在客观条件上已经将曹军逼入了绝境。纵然曹昂悍不畏死,誓死不降,他们这点军心动摇的败兵又能在涪城死守几天?
    有一点涪城曹军高层是有着明显判断能力的,那就是坚守涪城的结果不会太好,即便曹军上下拼死抵抗,最多不会超过七天,而给左幕军造成的伤亡,最多也不会超过万人。
    如果再加上战后休整的时间,涪城曹军上下两万余人的性命,最多也就能给荆州的曹操争取半个月的时间,大概率还会不足。
    在这种情况之下,刘封又给出了保全曹氏一族的优渥条件,这由不得曹昂不心动。
    作为家族嫡长子,继承人的曹昂,对保护家族也是有着天然义务的。再加上司马懿,杨修、曹休、李整,乃至于曹纯也都是不想死的。
    他们可以为了曹家基业殉死,但谁也不会愿意毫无意义的去死。
    当然,曹昂等人依旧可以尝试守城,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再考虑投降,以刘封的性格,还是有机会答应的。
    但那时候,很可能滋味打动曹昂的那个条件——保全曹氏一族,就很可能保不住了。
    对于曹操那边来说,曹昂也能交代的过去。
    曹操在之前送来荆北动兵的消息时,也暗示了曹昂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只要刘封能够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不妨可以决断灵活一些。
    这个时候的曹昂不但是曹操的嫡长子,明牌的继承人,也是事实上唯一的继承人。
    曹丕、曹植、曹彰如今年龄不过冲龄,完全还是几个孩子,别说对曹昂构成威胁了,甚至都需要曹昂保护。
    一旦曹昂出了事情,就等于是曹操阶段性绝嗣了。
    由此可见,原时空里曹操在宛城一炮害三贤之后,整个曹氏集团受到的影响有多大了。当时曹操但凡再出个意外,曹氏集团连接班人都找不出来,很可能立时就垮了。
    眼下的情况虽然要远比原时空里好的多,但曹操依旧是不想承受失去曹昂的风险。
    只要曹昂人还在,就有机会进行谈判赎人。
    有了曹操的暗示和兜底,再加上局势也的确到了末路,曹昂自觉已经尽力了,刘封又拿出来了保全曹氏一族这样的优容条件。
    曹昂的最终妥协也就不足为奇了。
    得知曹昂愿意投降,刘封顿时大喜过望。
    曹昂的低头,不但给刘封争取了小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还保存了左幕军战力的完整。
    刘封当即下令,让魏延、黄忠等部人马做好撤离的准备。
    一旦曹昂开城出降,曹军缴械之后,魏延、黄忠等部将会作为先锋,走涪水南下,转入长江,先行前往江陵。
    在抵达江陵之后,于江陵城中进行休整。
    这样一来,魏延等部既可以按照计划进行休养生息,但同时也将荆北,尤其是江陵的防御力量大幅提升,且这些部队一边休整,一边还能担任战略预备队,万一有突发情况也能派得上用场。
    若不是这些好处,刘封又何必许给曹昂那么优厚的条件,以争取对方投降呢?
    司马懿、杨修代表曹昂,前来商谈出降事宜。
    到了左幕军营垒中后,两人第一时间求见了刘封。
    刘封也拨冗接见了这两位历史名人。
    平心而论,司马懿的容貌相当不俗,虽比不得陆逊、诸葛亮、荀彧、孙策等人,却也是称得上一句相貌堂堂,兼且目光青澄,正气盎然,完全看不出日后那个政变篡权,背弃誓言的枭雄之姿。
    司马懿身边的杨修也是面容白皙温润、光洁如玉,自带贵气,隐隐透着一股骄傲。哪怕是站在刘封这个权倾天下的左将军面前,杨修都有着明显的自矜之色。
    左幕军中军大帐内,刘封端坐于主位,看着下方躬身行礼的司马懿与杨修。他并未立刻让二人就座,目光如炬,在二人身上扫过,最终停留在司马懿那看似恭谨却暗藏精光的脸上。
    “仲达、德祖,子脩遣汝二人前来,所为何事?莫非三日之期未到,便已准备妥当?”
    刘封开门见山,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司马懿再拜,言辞恳切:“回左将军,世子既已决意归顺,便不敢再有二心。今日遣懿与杨主簿前来,一为商定受降细则,以免交接之时生出混乱,惊扰百姓,徒增伤亡;二来……”
    他略微停顿,抬头迎向刘封的目光:“世子心系宗族,恳请将军念在昔日情分及曹公与朝廷之功,日后能善待曹氏一门。曹氏若得保全,必感念将军恩德,中原士民,亦知将军仁厚,于将军未来收取中原人心,大有裨益。”
    杨修在一旁亦接口道:“左将军,曹公与将军曾有同盟之谊,共扶汉室。今日之势,实乃各为其主,不得已而为之。若能宽宥曹氏,显将军容人之量,天下贤才必望风来附。”
    “哈哈哈哈!”
    刘封闻言,却发出一阵冷笑,他站起身,走到二人面前,声音陡然转厉:“善待曹氏?收取人心?”
    “尔等竟还有脸提什么同盟之谊,共扶汉室?”
    刘封目光锐利如刀,直刺二人,“当初是谁,背弃盟约,襄助张鲁、刘璋,收容刘表,窃取南阳、汉中?又是谁,趁我平定益州、交州之际,屡派细作,挑动叛乱?今日之局面,非我刘封不仁,实乃尔主曹操不义在先!”
    他声如洪钟,字字铿锵,带着压抑的怒意:“我屡屡忍让,顾念旧情,尔曹氏却变本加厉!如今兵临城下,势穷力竭,方想起‘昔日情分’、‘迎奉之功’?若非我麾下将士用命,器械精良,此刻沦为阶下囚的,便是我刘封!届时,曹孟德可会念及旧情,善待我刘氏一族?可会顾及天下人心?”
    这一连串的质问,如同重锤般敲在司马懿和杨修心头。他们深知刘封所言非虚,曹氏在背后的动作确实不算光彩。
    只是这不也是乱世的常态吗?
    司马懿面色不变,但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失落,知道以此为由争取更好条件已无可能。
    杨修则脸色微白,他素来以机辩著称,此刻在刘封占据的绝对道义和实力优势面前,竟一时语塞,无从辩驳。
    刘封见二人哑口无言,冷哼一声,拂袖转身:“回去告诉子脩,我刘封言出必践,既答应保全曹氏一族,便不会食言。但此乃我念及与子脩私谊,以及不忍城中数万生灵涂炭,非是因曹孟德有何功德值得我宽宥!至于其他,休要再提!按约定流程准备出降,若再存拖延侥幸之心,休怪我收回承诺!”
    司马懿与杨修相视一眼,皆知事已不可为,再言无益,只得躬身应道:“谨遵左将军之命。”
    随即告退,带着一丝挫败与凝重,返回涪城。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