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1152章 平定埃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52章 平定埃及
    “快!”
    “划船!出海!”
    “其他人给我烧到所有船只!”
    “一片板都不能给那些汉人留!”
    亚历山大港港口,弗拉维乌斯站在船头,大声呼喊。
    身为埃及总督,弗拉维乌斯深知舰队在地中海的重要性,罗马帝国的伟大除了他战无不胜的军团外,更因为有一支所向无敌,称霸海洋的舰队,为他们夺取了地中海的霸权。
    如今那些来自东方的征服者如此咄咄逼人,锐不可当,如果再让他们夺取自己在埃及的海军,那地中海沿岸恐怕就再无宁日。
    于是,即便是慌忙逃跑,他也没忘了火速下令停驻此地的舰队撤离,同时对于来不及撤走的船只,他也狠下了心,直接一把大火,将其付之一炬。
    熊熊烈焰吞噬了亚历山大港的码头,浓烟滚滚,直冲天际。弗拉维乌斯站在剧烈摇晃的快船船头,最后望了一眼那片陷入火海与混乱的港口,脸上混杂着绝望、不甘和一丝狠厉的庆幸。
    “汉人……苏曜……”他咬牙切齿地低吼,“你们休想轻易得到罗马的海权!这片大海,终究是罗马的内湖!”
    他下令船只全速驶向开阔海域,目标是仍忠于罗马的昔兰尼加行省。他必须将东方战线的惨败和汉军那恐怖的新型战争模式,尽快带回给塞维鲁皇帝。帝国的存亡,或许就系于能否及时应对这来自东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港口内,冲天的大火和爆炸声(一些来不及转移的舰船火势引燃了船上的储备火油或弩炮炮弹)成了亚历山大港陷落最惨烈的背景板。关羽和张飞率军控制了港口区,但面对一片火海和大量沉没、烧毁的舰船残骸,也只能先组织人手尽力灭火,抢救可能幸存的船只和物资。
    “这罗马总督,倒是个狠角色。”关羽望着火海,抚髯冷声道。一把火烧掉自己的舰队,固然阻碍了汉军即刻获得强大海军,但也同样重创了罗马在地中海东部的海上力量,堪称两败俱伤。
    “呸!跑得倒快!便宜这厮了!”张飞看着远去的船影,啐了一口,环眼扫过一片狼藉的港口,又转向城内,“二哥,城里的罗马崽子们差不多清理干净了,那些埃及人倒是帮了大忙!”
    正如张飞所言,亚历山大港的陷落,城内科普特人等被压迫民族的起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刻,街道上随处可见欢呼的埃及民众,以及正在汉军指挥下协助维持秩序、清理战场的义军队伍。
    数日后,亚历山大港初步安定。关羽在原本的总督府,如今的大汉征西将军行辕内,召集众将议事。
    “亚历山大港已下,埃及门户洞开。”关羽展开地图,双目扫过诸将:
    “然埃及之大,非止一港。尼罗河上下游,尚有诸多城镇堡垒效忠罗马。伪总督弗拉维乌斯今虽逃亡,但观其言行,必图反扑。罗马伪帝塞维鲁,亦绝不会坐视埃及丢失。”
    接着,关羽指向地图上的尼罗河三角洲及河谷地带:“我军虽胜,然兵力不足以分守各处。且罗马水师仍控大海,其援军可随时自海上而来。”
    “关将军有何高见?”一位归顺的犹太裔将领问道,他麾下的部队在攻城和情报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
    关羽沉吟片刻,道:“陛下天威,已令埃及震怖。我军当趁势而上,以亚历山大港为基,水陆并进,扫荡尼罗河三角洲,迫降诸城。同时,遣使南下,招抚上埃及各地,许以自治,诱其反罗马。”
    他看向张飞:“翼德,你领一军,沿海岸西进,追击弗拉维乌斯残部,威慑昔兰尼加,使其不敢东顾。”
    “得令!”张飞抱拳,声如洪钟。
    “其余诸将,随关某肃清三角洲,稳定粮道,征集船只,以备水战。”
    关羽继续下令说:“此外,即刻起草告示,以陛下之名,宣告埃及解放。凡归顺者,皆为大汉子民,赋税减半,徭役从轻;凡助罗马者,城破之日,严惩不贷!”
    “谨遵将军令!”众将齐声应诺。
    开元五年,深秋,尼罗河迎来了罕见的丰水期,浑浊的河水裹挟着肥沃的泥土,滋养着两岸的无垠农田。然而,今年的丰收喜悦却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亚历山大港易主的消息,以比尼罗河泛滥更快的速度传遍上下埃及。恐慌在罗马裔公民和希腊裔贵族中蔓延,而长期被压制的埃及本地人——科普特人,以及数量庞大的犹太社群,则暗流涌动,心思各异。
    关羽坐镇亚历山大港,并未急于向内陆深处贸然推进。他深知,汉军虽野战无敌,但兵力有限,且水军力量几乎为零(亚历山大港大火后,仅抢救出少量受损较轻的小型舰船)。若要真正控制埃及这罗马帝国的“粮仓”,必须稳扎稳打,且必须赢得本地势力的支持,至少是默许。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兑现苏曜“弥赛亚”的承诺,在犹太社群的协助下,迅速颁布了《安民告示》:
    “奉天承运天皇诏曰:埃及之地,久罹罗马暴政,赋税苛虐,民不聊生。今朕遣天兵至此,乃为解民倒悬,锄强扶弱。自今日起,凡埃及之民,无论土著、希腊裔、犹太裔,但弃罗马伪号,归顺大汉者,皆为朕之赤子。”
    “以往罗马所课之重税,一概减免三成;所有奴籍,愿参军或效力河工、城防满五年者,皆可脱籍为良;各地神庙、会堂,但安分守己,皆受庇护,唯需尊奉天皇为至高守护者……”
    这份用希腊文、科普特文、希伯来文共同书写的告示,被抄写数百份,由归顺的本地官吏和毛遂自荐的犹太商人、科普特乡老组成的宣慰队,乘船沿尼罗河南下,张贴于沿途大小城镇的市集门口、神庙柱廊。
    消息所到之处,引发了巨大反响。底层埃及农奴和市民欢欣鼓舞,减税和脱籍的承诺对他们而言如同甘霖。犹太社群则更加坚定了“弥赛亚降临”的信念,积极协助汉军维持秩序、提供情报。
    而希腊裔和罗马裔公民则陷入深深的焦虑,他们中的许多人世代居住于此,拥有大量田产和奴隶,汉人的政策显然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尼罗河东岸,上埃及地区重镇——底比斯城。
    此地是埃及古老宗教的中心,拥有庞大的阿蒙神庙群,祭司阶层势力盘根错节。尽管托勒密王朝和罗马统治时期,神庙的政治权力被大幅削弱,但在罗马帝国如今的多神教传统下,其神庙依然被予以保留,且对当地在精神和经济上拥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此刻,阿蒙神庙最深处的密室内,灯火摇曳,映照着几张神色凝重的面孔。
    “大祭司,汉人的使者已经到了城外,带来了那个‘天皇’的诏书和礼物。我们……该当如何应对?”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