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武帝,这嫁妆给我我也行 - 第144章 盛世长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8岁的李世民的继位开创贞观之治,28岁的李隆基登基之后开启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到底有多强盛,才能被称之为封建时代唯一盛世?】
    【开元盛世的强大是一种全方位的强,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没有短板,並且持续了近30年。】
    画面从天际划过,向下直接直接俯衝而去,一座坐落在关中平原上的巨大城池展现了出来,镜头缓缓的拉近。
    “长安”
    龙飞凤舞的二字在城池楼门上显现,是开元时代的长安城,俯首看去长安城被分为一个个坊间,错落有致。
    东市、西市上人声鼎沸,人群中漆黑如炭的崑崙奴,金髮碧眼的胡商,身著唐装的异族人,热情奔放的大唐小娘子他们肤色不同,却能和谐相处。
    胡女在酒肆中隨著音乐跳起胡旋舞,身姿嫵媚婀娜多姿;士子在隨著节拍放声高歌,挥墨写下千秋文章。
    镜头中出现来自西域的奇珍异果,来自巴蜀的丝绸锦缎,来自大食、波斯的充满异域风韵的工艺品。
    没人不热爱这盛世的大唐,就像没人不热爱伟大的长安,一切祥和明媚,繁华如梦!
    盛唐长安的包容,让未曾见过长安的人,看著天幕中的长安出神,原来这就是盛世长安!
    汉高祖时期
    刘邦看著盛唐长安久久不能回神,因为他脚下所在之地就是长安,是汉家都城长安。
    “萧何,这才是朕心中的长安啊!你说我们能建立起这样的长安吗?”
    刘邦像是在问萧何,又像是在问自己,自定都关中,建立长安城以来,他本以为脚下的长安城能代表大汉。
    但今日在盛世长安面前,一切的语言全部失色,那才是真正的长安。
    “陛下,我们能做到的,一代做不到,那就用二代、三代的时间去做,总有一天长安会成为大汉人心中的故乡!”
    萧何的坚定的回道,他的目光从始至终不曾离开过天幕,他建立了汉家未央宫,是为了彰显华夏之美,立大汉之威。
    人心灵中会有一个寄託,而长安將会是汉室百姓心中的寄託,它凝聚著天下苍生对美好生活的嚮往。
    “长安,是天下人的心灵故乡!”萧何喃喃的说著。
    “萧相,乃公受教了,青年时乃公的目標是成为始皇帝那样的大丈夫,如今乃公做到了。”
    “现在乃公想为大汉建造一个盛世长安!诸君,拜託了!”
    刘邦起身向堂下臣子拜礼,为了大汉,为了长安,刘邦再次拾起了大丈夫之志!
    刘邦之前仅有一个始皇帝,作为真实的秦二世,他也在摸著石头过河,但现在大汉有了一个目標。
    ......
    长安,永远是华夏人心中无可替代的那座城!
    【盛唐长安面积约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以 25 条大街將全城划分为 110 里坊,当时长安生活著近两百万人,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明確超百万人口的城市。】
    【全盛时期长安城中各国侨民、外国居民超五万人,仅仅是流寓在长安的西域各国使者就达四千余人,留学生最多的时达到八千多人。】
    “仅仅胡人就有五万之多?!怪被称为盛世长安。”
    刘彻看著唐长安胡人的聚集地,他不敢想要是如今长安城中有这么多胡人,他会是什么做法?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五万胡人就在长安城中居住!?臥榻之侧,有异族之人,刘彻感觉自己睡觉都不安全!
    盛唐的自信让刘彻心中升起一阵豪气,大唐能做到的,大汉也能做到!
    不过前提是將匈奴人彻底打死,匈奴与大汉是两种文明之间的你死我活!
    【唐诗三百首,两百忆盛唐!盛唐在唐诗的描绘下,將我们带回到了长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岑参、高適、孟浩然、王昌龄、张九龄...一个个我们从小熟悉的名字,用笔墨共同书写了盛世长安。】
    【长安在他们的笔下,成为华夏人永远的梦,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
    天幕弹幕:
    “治世有很多,唯一盛世只有开元,北宋有著很长一段时间文化和经济繁荣,水平也达到活著超越开元的水平,但是军事和影响力不行,文人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那种大国自信!”
    “文化包容与文化自信才能代表是真的强盛,胡人当朝做官,各民族在长安城和谐共处,根本就没有任何朝代可以匹敌,包括现在。”
    “好多人一生都要去看看那个繁华的长安,很多人穷极一生都要去看看长安!”
    唐玄宗天宝年间
    “太白兄,天幕提起了你,你名流后世了。”
    好友丹丘生激动的摇著李白,他就知道以太白兄的才华,就算不为官,也可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李白醉眼朦朧的睁开眼睛,看著天幕中闪过的自己,哈哈大笑了起来。
    本来因被天子“赐金放还”的鬱闷,瞬间一扫而过,他本就是洒脱之人,出仕是为了一展心中所学。
    李白是大唐的謫仙人,不是天子的填词人!
    他不屑於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他选择离开了长安。
    “痛快,拿酒来,我李太白之才华天地可知,后世子孙可知!”
    李白拿过酒壶一饮而尽,摇摇晃晃间看著嵩山的美景,以及陪伴自己的岑勛、元丹丘二位友人,走至台前拿起笔墨,思索片刻后开始下笔。
    边写边念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髮,朝如青丝暮成雪...”
    宋神宗时期
    苏軾苦笑的看著天幕,只因大宋没有统一华夏,每次讲到汉唐盛世,大宋免不了被拿出来比较。
    如今自己引以为傲的诗词一道,也被后人批评为没有盛唐的大国自信!
    这能怪后辈子孙吗?能被后辈耿耿於怀,更多的是出自於爱,是对大宋不爭气的痛恨!
    苏軾自信大宋文脉一道不弱於大唐,但仔细想想大宋缺少了一种汉唐的霸气,那种包容天下的自信。
    目光闪烁间,苏軾思索著朝堂之上诸公,有谁有勇气,有魄力能改变大宋?
    那个邋遢不修边幅的男子慢慢的浮现在脑海中。
    当今之世,唯有拗相公!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