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168章 这不就是先辈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理想
第168章 这不就是先辈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理想!
葛煜阅览了一番手中记事本笔录,然后看向陆安问道:“税收上来了后,具体该怎么分呢?”
闻言,陆安故作沉思片刻,然后回答:“怎么分钱这个事儿,我还真没细思,不好随意妄言献策。”
陆安显然只对怎么收税提供建议,但具体怎么分钱这种事他不会去瞎掺和,一不小心就有僭越之嫌,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自然不会耿直的去接这个茬。
而且完全没有必要,只要采取陆安这个模型为基底展开,钱是肯定够分的。
并且,只要普及机器人释放先进生产力,老百姓能分到的钱肯定是不会少的,因为潜在的过剩危机引发死亡螺旋是这个模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靠少数人是压不住过剩危机的,你一个人消费力再猛,能比得过1万人?100万人?只有芸芸众生的集体力量才能压制得住过剩危机,这就等于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生而为人自带的核心筹码。
换句话说,这套机制能够运转的起来,它的一大前置条件就是要求你必须给大家伙发钱才能玩得转。
而且不能少发,要是发少了消费端还是提振不起来,这套机制还是会被过剩危机给拉爆,大家活不下去了再把你也给拉爆。
总之,要么大家一起飞,要么一起爆,就看你掌勺的怎么选,不想一起爆掉,就老老实实走机制。
所以分钱这种事情,陆安自然就犯不着去多嘴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机器人上岗形成规模效应之后,机器人的总数量一定是会大于失业人群的总数量。
比如1亿机器人上岗并不意味着会有1亿人失业,可能是8000万甚至是7000万人失业,因为企业主会扩大产能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当有1亿人失业,上岗的机器人数量可能是1.25亿个。
换句话说,当完成全面转型的时候,机器人的整体保有量会大于总人口数量。
末了,陆安看向葛煜说道:“这个80%的专项附加税适用于转型过渡期,一旦完成全面转型,实现了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大分流之后,专项附加税的历史使命也基本完成了,最多再给10年的惯性缓冲延续即可全面取消。”
“因为完成全面转型成功,就标志着我们从初期阶段,正式迈向中级阶段,公有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且越来越高,私有经济作为补充的作用逐渐减少且越来越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全面去市场化,全面共同富裕将基本实现,全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迅速收窄最终形成‘橄榄形’收入结构。”
葛煜不语,只是默默地听着并且连连点头。
中级阶段的另一大标志就是全民在认知维度层面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也是进入中级阶段极为重要的前置条件。
陆安接着说道:“不过在前期转型过渡阶段,应当避免大量的就业者蜂拥而至一股脑主动失业。”
机器人平替是需要时间的,正常情况有序推进大概要二十年左右的过渡期才能完全平替实现全面转型,完成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全面大分工。
如果失业补助金比在工作时拿的钱还要多,大家肯定都会用脚投票,主动让自己失业去领钱。
本来一年机器人平替数量是3000万个岗位,结果3亿人都在同一年里主动让自己失业坐等领钱,这肯定会出问题生乱子。
这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有序疏通进出,平均每年几千万人下岗,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平稳实现全面转型成功。
末了,陆安看向葛煜微笑着说:“有了这个兜底机制,人们有了钱还有大把的充裕时间,他能不消费?一人如此,一亿人呢?全面转型后14亿人呢?还会担心过剩危机吗?”
葛煜连连点头。
陆安又说道:“而且葛司长,人口生育率下降的问题都不用特别去鼓励,人口增长肯定能回来,完成全面转型的那天,我国的人口规模飙升到20个亿不成问题。”
人嘛,尤其普罗大众,这辈子最大的两件事就是干饭和涩涩。
自然界里的动物,在面临外部生存环境恶劣时会减少繁育,但当外部环境变好之后,繁育率就会迅速起来。
其实,人也一样。
而这个兜底机制,就是给人们建立一个好的外部生存环境。
接地气的说就是有钱,还有大把的时间,生育率自然而然就会起来,根本不用催,再次引发婴儿潮不是可能与否的问题,而是必然的结果。
生产端那边机器人产能大幅增加,消费端这边新生人口大幅增加,两者又呈螺旋式双向正循环。
完成大分工后,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生态里,人已经从工作岗位中解脱出来。
人们对于工作的驱动力不再是基于生存,而是基于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去探索、去创造、去仰望星空。
毫无疑问,这就是人类文明一次飞跃式进步的标志性现象。
到时候想做打工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人的工作岗位有着高门槛,因为低门槛的工作和劳动生产让机器人包了,只有高智商、高创造力的人才能胜任机器人干不了的工作。
而绝大多数人又是平庸的,这种社会结构下注定了99%的人不会有工作。
那就只能是每天吃喝玩乐,繁衍后代,也就是干饭和瑟瑟。
但平庸的绝大多数人,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主要为整个社会族群做出三大贡献:贡献物种多样性、贡献消费活力、以及贡献天才。
族群规模越大,诞生天才的数量就越大,而且天才的诞生往往是最公平的机制。
因为天才是随机降生在族群中的任意一个家庭里,祖先流传下来的“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这句话,可以说是非常形象的总结了这个自然规律。
这三大贡献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不用工作有大把的时间吃喝玩乐,除了干饭就剩下瑟瑟了,就意味着人口的飙增,这又带来巨大的消费活力,同时猛猛造娃就意味着族群基因的多样性,可诞生更多的天才,而文明的天板靠天才去突破,进而推动文明与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如此循环螺旋式上升。
末了,葛煜深深地长叹一声,缓缓地说道:“先辈们为之奋斗的那个终极理想,生产力达到极高水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高级阶段,我是没机会见证喽。”
说到这里,葛煜转头看向陆安,微笑着道:“不过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中级阶段的到来,已经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陆安与他相视一笑,并没出言。
只要葛煜健健康康的过日子,等到以后陆安着手点亮延寿科技树的那天,他肯定能亲眼见到高级阶段的。
先辈们追求的那个终极理想,也是陆安在追求的理想之一。
别人也许会质疑,但陆安绝对不会,因为上一世的他便已经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那样的画卷。
人类文明还没有达到一级行星文明的时候,就已经迎来物质极大丰富。
而达到一级行星文明后,那时候的科技力量,以当时5%资源生产力就足以满足全人类的资源消耗,这还是在全人类的人口规模暴增到七八百亿之巨,外加个体寿命增长了好几倍的情况下。
就这,当时还嫌人口增长太慢,担心消费端跟不上生产端供给,有一些激进者甚至建议通过人工体外大规模繁育婴儿,以增加人口规模。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文明走出地球摇篮之后,可支配的资源是几千倍、几万倍的增长。
科技发展到那个高度层次,对资源的消耗无非就是对能量运用,而能量的源头就是母恒星——太阳。
太阳无时无刻不在释放能量,并将存续50亿年,人类几乎可以无限的予取予求。
只需要从太阳那里多摄取那么一点点能量,对人类族群而言就是几千倍上万倍的增长。
宇宙太浩瀚,人类太渺小。
地球现在的七八十亿人口按每人1平方米的面积聚集在一起,也不过八千平方公里面积,也就半个京城大小而已。
即便整个地球放在太阳系里,也不过是一黯淡蓝点,即便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放在偌大的宇宙尺度之下也不过是一粒尘埃。
在偌大的太阳系面前,别说人类是七八百亿的人口,就是七八千亿人口,以太阳的能量输出规模,完全足以承载。
葛煜与陆安长谈了两个小时后,带着振奋的心情告辞离去。
他回到自己的办事处,立刻就把这次谈话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材料报告,并决定亲自返京报告。
……
家中客厅。
此刻,孟秋颜听了陆安跟葛煜交谈的事,她看向陆安不由得说道:“你的这个建议,可以说是非常激进,国家会采纳推动吗?”
陆安微笑着,十分肯定道:“会的,时间早晚的问题,就看什么时候推进。”
事实上,国家做事其实一直都是非常激进的,但偏偏很多人都觉得很保守。
因为国家做事有一个底线准则,就是不能以破坏社会稳定为代价,而在这个基础上,其实无论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开发都是非常激进的。
不然小元机器人就不可能说上市销售,就光速批准让你上市销售。
这次上边指示葛煜前来问策,就是要权衡机器人的普及是否会破坏稳定。
很多人总说,是马老板和吱付宝改变了银行,实际上改变银行的底层逻辑是国家的意志。
是因为国家想要改变,才让你参与其中,而不是你参与其中而改变,没有国家的点头,吱付宝无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q币罢了。
国家不想改变的时候,也有一个非常典型例子,那就是鹅厂在2008年搞出用q币发工资的操作,然后立刻就吃铁拳了。
网络支付这玩意也不是吱付宝首创的,而是马斯克的paypal,相反国外的亚马逊、谷歌、苹果一大把公司都改变不了镁联储及其银行系统,因为真的会脑洞大开。
银行改变的底层就是国家成立了结算中心,建立了互联网结算体系,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也是最重的投资和基础建设,民营企业根本不会去投资做这种基础设施,也没那个能力。
吱付宝如果不接入银行体系,真以为有老百姓会把钱放心存到里面?
老百姓把钱存存进去,不是因为吱付宝,而是接入的银行体系,而银行体系是国家信用背书,所以老百姓才敢用吱付宝。
铸币权是公权力,是国家信用担保出来的结算凭据,一个小小的企业,没这个能力。
从这一点去看,国家的铁路建设、新能源产业、汽车工业、半导体、软件工程等等,其实都是非常激进的。
包括现在元界智控的发展,小元机器人的快速发售上市莫不是激进的体现。
……
(ps:本月最后2两天了,还差800月票左右到3000票~)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