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154章 虽伤天和但不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4章 虽伤天和但不伤……
    陆安只回答了一个字,但这个字让李风庭当场大为振奋,“此话当真?在技术上真的能做到吗?”
    闻言,陆安再次肯定地回答:“能。”
    在上一世,陆安已经生活在了一级行星文明下的世界,那个时候的人类科技力量已经强大到连地球角动量都可以进行精确调控。
    气候控制?
    这根本就不叫事儿。
    上一世的人类文明还没有成为一级文明的时候,就已经具备对地球气候深度的主动管理能力。
    接地气地说,就是人类具备通过人工干预手段控制气候的能力。
    陆安看向李风庭说:“大气是典型的混沌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即使有纳维-斯托克斯的解析解,也是超高精确预测无限逼近极值而无法覆盖全局,就跟光速一样,可以无限接近但无法超越光速,等于光速都不行。”
    “之所以无法覆盖全局,是因为到了微观层面就绕不开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物理现象。”
    “不过……”陆安顿时话锋一转:“这并不代表不能干预,宏观层面的大气干预控制,是可以做到相对高精确的。”
    此时此刻,李风庭对于陆安说的什么量子力学、光速、混沌系统这些物理概念,他都没听进去。
    他只听进去了一点,那就是陆安明确说可以控制气象。
    “好好,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不会让人失望!”李风庭异常振奋,忍不住连声叫好。
    气象控制在现阶段是普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其他专家都说当下的人类科技水平,还远不足以对大自然有如此强大的主动管理能力。
    但既然陆安再三肯定说能做到,李风庭不再怀疑。
    至于怎么做到,他不关心,这是陆安该思考的事。
    这时,陆安不急不缓地说:“虽然能做到,但现阶段还是非常困难的。”
    李风庭也从振奋中迅速冷静下来:“哦?有多难?”
    “倒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顿了顿,陆安如是回答:“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投入相当巨大,得需要起底上万亿的预算,尤其是对算力资源的消耗;其二是工程规模庞大且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其三是由于前两个问题,所以时间周期长,不是短期就能实现。”
    “比如数据采集这方面,需要集成全球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微波等。”
    “还有地面与海洋浮标、探空气球、无人机、电离层探测器的实时海量数据,温度、压力、湿度、风速、湍流强度、气溶胶浓度等等。”
    “数据越多精确度就越高,有了这些数据支撑,我就可以在星流和超算上建立全球与区域嵌套式的超高精度大气动力学模型。”
    陆安喝了一杯水润润嗓子,然后继续说:
    “该模型可以精确刻画从全球环流到局地微尺度断流的所有物理过程,对水汽输送、云物理过程的凝结核、冰晶形成、碰并增长、能量交换进行分子级别的精度模拟。”
    “精准定位大气系统中那些敏感、微小扰动即可引发巨大连锁反应的关键节点,我称之为‘奇异吸引子’或‘杠杠点’吧,也就是对‘蝴蝶效应’节点的识别与干预。”
    “比如说,特定区域高空急流的微弱波动点;水汽输送通道上的关键辐合与辐散区;潜在风暴系统胚胎期的核心对流触发区;干旱区上空抑制降水形成的稳定层结构的脆弱点等等。”
    陆安此刻是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
    因为气候干预这种操作,在他的上一世实在是太常见了,就连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那时候的人类都可以进行主动管理了。
    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李风庭根本不懂,他摆了摆手说道:“我现在就想知道,如果能,怎么进行干预控制呢?”
    闻言,陆安思量不语,李风庭也很有耐心不打扰他的思考。
    过了一会儿后,陆安回答:“识别出关键节点,通过部署可移动式的能量平台,进行极小当量、极高精度的干预。”
    李风庭连忙道:“比如?”
    陆安回答:“比如在平流层、对流层部署高空无人机或飞艇平台。通过平台搭载激光mw射频能力聚焦,在找出来的关键点精确加热极小体积的空气,人工制造微小的温度压力扰动,引导气流方向或触发抑制对流。”
    “催化物质的释放,精确喷洒云凝结核,如碘化银、新型亲水纳米材料或冰核等,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高度,极大的提高云滴转化为雨滴或冰晶的效率,实现按需降水或消云减雨。”
    “通过吸湿性物质的释放,在过饱和但缺乏凝结核区域,比如雾区,释放高效吸湿性颗粒,促进雾滴迅速增大沉降,实现消雾。”
    “然后地面或海面部署固定或移动平台,可部署大型相控阵微波或激光发射器,向特定大气层,如逆温层精准输出能量,加热局部空气,破坏稳定结构,促进对流发展或消散逆温层。”
    “还有水面的热源与冷源,在特定海域部署浮动平台,改变局部海面温度,影响水汽蒸发和海汽能力交换,间接调控临近区域天气。”
    随着陆安说完后,李风庭大体上捋了捋,不禁自顾自地说:“光是听你说的这些我就能感受到这的确需要巨量的资源投入,难怪你说这是耗资巨大的万亿预算级别大工程。”
    这时,陆安看向李风庭:“针对气候的主动管理,这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球尺度的、超高精度的实时监测网络和计算能力,以及高度可靠的全球部署干预平台。”
    “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地缘上的矛盾,搞气候干预是肯定会引发‘气象战’和全球性的恐慌,干预一国一地的天气,必然影响邻国甚至全球气候。”
    李风庭也不由得点了点头,地缘问题,确实比较棘手。
    过了片刻,李风庭看向陆安问道:“必须要以全球尺度来展开吗?局部区域不行吗?比如仅限于国内、仅限于一个局部区域,这样就没有地缘问题。”
    陆安旋即回答道:“这个当然也可以,而且相对来说还更容易,因为数据复杂度大幅降低了。”
    此话一出,李风庭眼前一亮。
    但陆安旋即话锋一转:“不过这样一来,也会变得更麻烦,而且存在不小的潜在隐患。”
    李风庭好奇道:“哦?此话怎讲?”
    陆安回答:“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定律。”
    熵是衡量一个系统混乱度或者无序度的物理量,有序状态对应低熵,无序状态对应高熵。
    在一个封闭的孤立系统内,系统的熵总是趋向于增加的,即有序向无序演化,且这一过程不可逆,除非外界输入能量。
    例如,杯子摔碎了无法复原,房间长期不整理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人去整理房间就是外界对房间内输入能量,从而减少无序度,摔碎的杯子回炉重造,也是同样的道理,但熵并没有真正的消失或减少,而是转移出去了。
    包括人自身也一样,生物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维持局部低熵,但整体上依然遵循熵增定律,薛定谔提出的‘生命以负熵为生’就是指对抗熵增的机制。
    陆安有条不紊地说:“如果把整个地球视作一个封闭的孤立系统,我国作为这个系统的一个局部区域,是可以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换来维持局部区域的低熵状态,但地球整体的熵是增加的。”
    “所以,如果我们在国内进行大气的主动管理,使国内天气环境变得有序,实现了局部熵减,但全球大气环境整体无序度依然是增加的,且不可逆的。”
    李风庭闻言,旋即询问道:“有没有更优解呢?”
    陆安回答:“当然有,那就是对全球气候进行主动管理,把太阳系视为一个更大的封闭系统,那么地球也就可以视为太阳系内的一个局部区域,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换维持整个地球处于低熵状态。”
    同理,太阳系作为一个子集包含在银河系内,银河系的总熵不可逆的增加。
    但太阳系作为一个局部区域,也可以维持有序的低熵状态。
    李风庭想了想看向陆安问道:“如果把地球视作集合,我国视作一个子集实现局部区域的熵减,会带来什么影响?”
    陆安略作思量,回答:“简单地说就是国内可以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但全球气候会变得更加混乱无序,国外会出现各种气候异常、极端天气。”
    闻言,李风庭不由自主地点头道:“嗷~,我明白了,就是有伤天和但不伤共和,是吧?”
    陆安愣了一下,旋即笑道:“也可以这么说。”
    你把国内气候增加的熵值,都释放到全球气候里,国内的气候的确是风调雨顺、环境宜人了。
    但熵增是不可逆的,局部区域虽然熵减了,全局的熵是增加的,那么全球气候的无序混乱度就会大幅增加。
    ……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