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35章 拆分六部(完)
第435章 拆分六部(完)
鲁锦看着李善长递来的列表,他以前还真没研究过唐宋的内廷,现在这么对比一看,宋朝相比唐朝居然还精简了挺多的。
唐朝内廷十二局,而宋朝即便连负责京城治安的皇城司,还有介于内外朝之间的翰林院,龙图阁,天章阁,御药院(太医院)这玩意全算上,加一起也只有九个机构,纯内廷的机构也就三四个。
鲁锦想了想还是说道,“那就仿照唐朝旧制设几个监吧。”
他一边算着内廷需要的职能,一边说道。
“设尚宝监,掌管玉玺印绶兵符等物;设御器监,负责宫廷器物制造;司舍监,掌出行随驾布置;御马监,掌内廷车马;值殿监,负责禁中洒扫;
“尚膳监,负责禁中餐食;神宫监,掌宫门钥匙,太庙祭祀;尚衣监,负责禁中服饰制作;司库监,掌管内帑库藏;司礼监,掌管内廷出身,监督内廷各监。
“一共十个监,就这样吧,应该够用了。”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仿照唐制,但又比唐朝少两个机构,以示节俭,同时该有的也都有了,也能维持内廷运转,这个主公表现的简直太过完美,有时候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鲁锦这个带头人都表现的那么节俭了,你一个做臣属的怎么能比主公更铺张浪费呢?
其实鲁锦这十个监,比原历史老朱设置的十二监要少三个,朱元璋的内廷还有个印绶监,同样是管信符的,跟管印玺的尚宝监有点职能重合了,于是鲁锦就只保留了一个尚宝监。
还有个都知监,本来是负责监督查验内廷之间的文书的,但是后来这项职能被司礼监给兼并了,司礼监同样有管理内廷的职责,一个管理,一个监督,有点多余,明中期的时候都知监就彻底沦为打杂的了。
还有掌管宫廷器物和灯火调度的内官监,职能和御器监也有些重合,被鲁锦一并取消。
不过相比于明朝的内廷,鲁锦又增设了一个司库监,用来管理内帑库藏,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皇室财政,这个是老朱的内廷没有的,属于职能缺失,现在被鲁锦补上了,所以裁掉三个,增加一个,最后十二监变成十个。
李善长这时又问道,“殿下,翰林院还要设置吗?”
“当然要有翰林院,不过今后翰林院归属外朝,不再作为内廷机构。”鲁锦当即说道。
翰林院这玩意最早是唐玄宗设置的,起初里面都是一些能诗擅画,文采好的,或是懂医术,占卜,养生啥玩意的,说白了就是被皇帝招去,陪皇帝玩的,李白曾经就在翰林院干过,整天陪皇帝喝酒写诗.
到了宋朝的时候,翰林院的功能逐渐正规化,变成了科举的正式官职,职能也变成了皇帝的秘书和顾问机构。
现在到了鲁锦这里,翰林院的功能又比宋朝更进一步。
“今后翰林院的职能,应该担当中枢的秘书处,除了帮皇帝起草诏书外,也要帮内阁做些秘书工作,但翰林院对政务没有决策权。
“同时翰林院还要担任像前宋龙图阁,天章阁那样的角色,有地方升上来的,但暂时中枢无缺的,或是考公务员进来的优秀人才,都可以先放到翰林院当秘书,在内阁实习。
“一旦地方上有要害部门空缺,又没赶上考公的年份,那就从翰林院选派官员去补缺,也就是中枢人才储备机构,同时兼任皇帝和内阁的秘书。”
众人闻言对视一眼,纷纷对这个翰林院提高了重视程度,经过鲁锦这么一改,一下子就从一个陪皇帝吃喝玩乐的机构,变成炙手可热的中枢人才储备库了。
而且平时还是给皇帝和内阁做秘书,这得接触多少国家大事,在内阁实习可是真能学到不少东西,就算不是奔着学东西来的,能在皇帝和宰相跟前混个脸熟,以后仕途也会更加光明几分啊,万一以后升迁的时候大佬想起你了呢
汪广洋这时也问道,“殿下,前宋的龙图阁和天章阁,便有储备人才之用,现在都放到翰林院中,那新朝还要像前宋一样置几个阁吗?”
鲁锦想了想说道,“阁可以建一个,但就不用当人才储备了,我听说唐时的凌烟阁是表彰功臣之用,那新朝也可以建一个用来表彰功臣。
“另外再建两个殿,用来给内阁和枢密院办公,一文一武,你们想两个名字吧。”
众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连忙开动脑筋,李善长当即道,“文华殿和武英殿如何?”
鲁锦闻言顿时一阵无语,当初帮老朱起名字的就是你吧,怎么跟原来明朝的一模一样.
于是便问道,“别人呢?”
汪广洋这时也道,“前宋有昭文馆,首相常兼任昭文馆大学士,故而又称昭文相,既是给新朝内阁办公之处取名,那也可以称昭文殿和武威殿。”
鲁锦想了想当即做出决定,“那就各取一个,就叫昭文殿,武英殿,表彰功臣的阁称作天机阁,内阁大臣全部赐予昭文殿、武英殿大学士头衔,科工两院赐予天机阁大学士头衔,天机阁除了表彰功臣外,另外也担任皇帝和内阁的科学顾问机构。”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陶安当即问道,“殿下,政务官和枢密院的武官不能入天机阁吗?”
“不能,天机阁只用来表彰科工两院有功的院士,生可封侯封公,死可配享太庙。”
在场之人顿时有些不服气,这科工两院干嘛的,凭什么荣誉比文官武将都要高?
陈遇顿时问道,“敢问殿下,这科工两院的遴选标准又是什么,为何能比文官武将还要高?”
鲁锦当即道,“想进科工两院,获得院士头衔,很简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只要能做到某个领域的当世第一,就可以当院士,若是还能做出一番造福苍生,有利国家的功绩,就能封爵,就能入天机阁,就能配享太庙!”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陈遇又问道,“可是殿下,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当世第一的说法也太笼统了吧,这要如何遴选?还有,若是没有军功便能封爵,那武勋岂能服气?”
鲁锦闻言再次解释道。
“正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我才说天机阁与文武两院无关,因为你们比不出第一第二,但科工两院可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至于封爵的问题,什么叫于国有大功,什么叫造福天下苍生,我举个例子,谁知道如今的小麦亩产多少,粟米亩产多少?”
秦从龙闻言当即道,“旱田种麦子,亩产一石,约百二三十斤,粟米亩产两石,约二百五六十斤。”
鲁锦点了点头,这才说道,“我现在就可以立下悬赏,谁能让粟米亩产超过五百斤,封侯,亩产超过八百斤,封公!
“小麦亩产超过八百斤,封侯,亩产超过一千斤,封公!入天机阁,封大学士,死后配享太庙,怎么样,你们政务院和枢密院谁能做到?这样的人算不算当世第一?
“武将攻城略地,打下那么多疆土是用来干什么的?还不是用来种地的,若是有人能将粮食亩产翻出十倍,那岂不是等于国家的疆土凭空多出十倍?若以粮食亩产和疆土面积来算,是不是比武将打下半个天下的功劳还大?
“这样的功劳,封个公爵过分吗?”
“不过分。”一直没说过话的詹鼎当即说道。
但其他人还在面面相觑,陈遇这时嘟囔道,“若真有人能做到,那确实可称当世第一,便是称一声活神仙也不过分,可是真有人能做到吗?”
“你们儒生当然做不到,因为四书五经不会教你怎么让粮食增产,但公输氏可以,公输秘典里有教。
“什么是天机阁,天机天机,参悟天机之地,若没有这样的本事,凭什么进天机阁?”
鲁锦这时突然站起来说道,“我此生有四个宏愿,若是死前能够实现,便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汪广洋好奇问道,“殿下的宏愿是什么?”
“一是高产的粮种,二是无穷无尽的肥料,三是不用人劳累便可耕种土地的机械。”
“那第四个呢?”
鲁锦当即道,“有了这三样,我便有底气废除这延续了数千年的粮食税,让天下百姓和国家朝廷有用不完吃不完的粮食,这就是第四个愿望。
“而想要做到这一切,唯有科工两院可以,这算不算造福天下苍生?”
众人闻言顿时倒抽一口凉气,废除数千年来的粮食税?这感觉比听到小麦亩产千斤还要离谱.
陶安顿时道,“殿下这四个愿望若真能实现,那便真是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了。”
鲁锦闻言这才坐下来说道,“这个说法不错,只可惜恐怕落不到我身上了,如今连一个院士都没有,我死之前,这三样也不知能做出几样。”
陈遇这时也问道,“那这院士应该如何遴选,只说一个当世第一,这又该如何比呢?”
鲁锦当即道,“科工两院,科学院是学术官,工程院是技术官,一个负责理论研究,一个负责工程应用,一个搞原理实验,一个负责把实验成果落实。
“至于入院的方法,先去读大学,大学本科毕业后,如果不去考公,继续在大学深造,读完硕士和博士,可以去科工两院下属的研究所,或者留校任教,继续带硕士博士在校搞研究,如果有了成果,便可评选为院士,当选院士后若能做到我刚才说的那些,就能入阁封爵。”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这就是要在学校干一辈子的意思了
“不说这个了,说回内阁,今后内阁在昭文殿办公,枢密院在武英殿办公,枢密院的尚书只在军中遴选,不通过科举选拔。
“内阁阁臣只能从政务院和枢密院的尚书中选拔,且内阁人数必须为单数,最少五人,多则九人,最多不超过十三人。
“当内阁只有五人时,至少要有一人出自枢密院,九人时至少要有两个出自枢密院,十三人时至少三个出自枢密院,内阁之中必须有军方的一席之地,不能文官一家独大。”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这个制度倒是没太超出他们的预料,群相制前宋就有了,北宋时一般是设三个宰相,首相、次相、末相,然后还有许多副宰相,称为执政,因此合起来又有宰执之称,北宋时的宰执理论上没有人员限额,多少人都可以。
南宋改制之后,彻底将宰执的人数定了下来,一般是二相四执政,首相和次相,再加四个执政副宰相。
鲁锦这还好,刚上来就把内阁的人数定了下来,五到13人,只是特意要求总人数必须是单数,另外还规定了枢密院的最少席位,这样也好,省的以后扯皮。
鲁锦继续道,“前宋的宰相官名,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是因为唐宋还用三省六部,如今三省六部没了,改为一阁两院,再用这个名字就不合适了。
“嗯,前宋是首相次相,那新朝就设左右二相,左相称‘内阁平章军国政事’,赐昭文殿大学士;右相称‘内阁平章枢密政事’,赐武英殿大学士,其余皆称内阁辅政。
“若内阁只有五人时,那就只设左右二相,若内阁有七人以上时,可再设两个副相,称‘内阁辅政同平章事’,左右二相和副相,至多四人,其余皆为辅政大臣。
“左右二相为正二品,其余皆为从二品,且左右二相任期为五年,最多连任两届,也就是十年,差不多也就该致仕了。”
宰相是正二品,其实没啥毛病,宋朝的宰相也是正二品,有人可能会好奇,都做到文官顶头了,还不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宰相还可以加虚衔,比如太子少傅,太子太傅那些,才是从一品,正一品,而宰相的官职就是正二品.
众人听到鲁锦说的这个规矩,顿时互看了一眼,纷纷觉得这个规矩定的可真是.
前宋好歹还有首相次相之分,到了鲁锦这来个左右二相,两人还是平级,这到底听谁的?
而且宰相居然还有任期,每任五年,最多连任两届十年,这规矩要是定下来,那是真的谁也别想动皇帝了,更别想能一家独大。
冯国用和李善长也对视了一眼,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他俩现在都还年轻,李善长如今39岁,要是两三年内建国,那时他42岁,再干十年宰相,52岁,52就退休,也太早了吧.
冯国用更悲催,他现在才28岁,连而立之年都没到呢,等建国后就干十年,40岁,正是壮年的时候就退休了
好像能看出两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一般,鲁锦这时又补充道。
“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届这个规矩,不包括第一届内阁,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以后考虑的。
“我是这么想的,唐朝的地方官任期是六年,前宋是两年半到三年。”
明朝的地方官任期是九年.不过鲁锦没说出来。
“我想把新朝的官员任期定为五年,你们算啊,就算20岁大学毕业考公,当年出任地方官,从镇长,乃至从知县做起。
“知县五年25岁,知府五年30岁,行省参政五年35岁,政务院各部左右侍郎五年40岁,行省当布政使五年45岁,然后回到中枢做尚书五年50岁,最后入阁干两届60岁,或是先入阁做五年辅政,再做五年或十年丞相,反正到时也有60或65了,也该致仕回乡,颐养天年了。
“但如今新朝初立,这套晋升制度还未建成,故而不适用此例,等今后大学和考公制度建成,再用这个规矩也不晚。”
呼——
冯国用和李善长闻言这才暗中松了口气,还好还好,还好鲁锦没把他们也算在里面,不然刚建国,当了不到十年宰相就被赶回去,那就太让人伤心了,两人那么早跟着鲁锦打天下,一路从庐州到现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不过秦从龙倒是没想这么多,他如今都57岁了,再过两三年都六十了,进了内阁干十年都七十了,到时候就算鲁锦继续留他,恐怕他也要坚持致仕退休,毕竟这么大年纪,身体不一定撑得住。
因此秦从龙的关注点并不在内阁只能连任两届上,而是蹙眉问道。
“殿下,中枢的任期是五年,这倒没什么影响,但是地方上任期也是五年,这会不会有些太长了?地方官员五年才能考满升迁,会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还有,前宋将唐朝的六年任期改为两年半或三年,也是为了避免藩镇割据,知县知府可能还好一些,若是行省也用五年,会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
鲁锦闻言当即道,“藩镇割据这点纯粹是多虑了,不说现在,就连前宋在地方上也早已施行了三权分立,财权,行政权,兵权,都不在一人手中,怎么割据?
“尤其是这次六部拆分,地方新设部门分司之后,权力更加分散,布政使的确有行政权,但是想搞藩镇?那不是说笑吗?
“前宋之所以将任期大幅缩减,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藩镇怕过了头,毕竟前宋是从五代而来,他们是真见过藩镇的,宋朝建立后,立刻实施了一系列可以称为‘矫枉过正’的改革,如拆分地方权力,缩短地方官任期等等,不能说他们做的不对,但到了我们现在,还继续这么想就多余了。
“至于任期为何定为五年,则是为了做事考虑的,两年半或三年的时间太短,地方官到任后如果想做什么事,可能理顺地方关系就要一年半载,然后开始做事,事情还没办成就要被调走了,这的确能防止割据,可地方官也几乎什么都做不成了。”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鲁锦这点倒是没说错,并非每任地方官到了就能做事的,你想做事,那你首先得先摸清楚你辖内的情况,和重要势力之间的关系吧,光是做到这一点,最快的也得半年时间左右。
“然后是考虑做事见到成绩的周期,比如新建一所大学,从选地,审批,建设,到建成招生,少说也得三五年时间,如果是在地方官任内做成的,那就完全是这个地方官的政绩。
“如果两年半或三年,你好不容易申请来的一座国营工厂,建到一半还没落成就调任走了,反而在下一任的时候建好落成投产了,政绩就全都成了下一任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有积极性做事吗?
“自己又是买菜,又是割肉,再去请厨子,好不容易张罗的宴席,饭快做好了,你被调走了,一桌酒席都成了别人的,放谁身上能高兴,如果是我,我自己吃不到,那我干脆从一开始就不张罗,这样至少不会便宜了别人。”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
鲁锦又道,“所以五年,是综合考虑了各种项目的建设周期而定的时间,一般的小项目,三年建成,第四年第五年就能看到成果,大些的项目的,一般四五年也能建完了,至少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建成,经过朝廷验收后,那政绩也还是你的,这是实打实能看到的政绩。
“另外我还有一个考虑,年号这东西我虽然废除了,现在直接用黄帝历纪年,但以前有年号时,你们可想过年号为何经常更换,尤其是汉唐,年号更换的时间恰好是四到六年左右,这是为什么?”
“这”众人顿时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们一般也从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
但汪广洋还是说道,“一般换年号时,多是朝廷遇到重大事件,决定施行新政,以示和从前做出区分,才会更改年号。”
鲁锦点头赞许道,“对,一个年号一种气象,换一个年号换一种心情,表示国家对未来又有了新的目标和期许,我喜欢这样的态度,不论是于国而言,还是对人来说,都不应该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一动不动那是王八,说明国家死水一潭,早就失去了活力。
“所以人对待生活,应该积极进取,为自己的将来做出规划,兵法中将其称为谋定而后动,人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制定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如何制定,也很有讲究。
“我有一个大宏愿,但是它太远了,远的遥不可及,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完成它,如果目标定的太大太远,人就会失去追赶的信心和动力,可是目标如果定的太小太近,很容易就能完成,又会容易懈怠,你看我都把这事做成了,那就停下来歇歇吧。
“所以制定目标应该怎么制定?最好是不太容易完成,需要追一追,赶一赶,跳一跳,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的去做,才能达成的目标,那么当你最终完成这个目标时,你再回头去看,就会十分惊叹佩服自己,我居然做到了以前不敢想的事,这样人才会进步,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如此。”
众人闻言纷纷暗自赞叹,想不到这位主公说起生活态度来竟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鲁锦还在继续道,“于人如此,于国也是一样,国家不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不能说遇到了什么危机,我再想办法去补救,外面敌人打到家门口了,我才想起来练兵,这是不行的。
“我们治国也应该为国家的将来制定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治国,而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只能叫随波逐流,难以招架,因此我决定去主动治国,而不是被动的面对各种挑战,我将之称为国家发展计划,就以五年为期。
“给国家制定五年计划,是一个刚刚好的时间,五年对人来说有点长,但是对国家来说刚刚好,原因我刚才就说了,因为你想见到做事出成果,怎么也要三五年时间。
“具体的计划制定,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五年之内向中原和河北移民多少人口,开垦多少土地,用来充实北方人口,减轻南方的土地承载压力。
“或者五年之内垦殖了多少田,相比从前增产了多少,五年之内培养多少教师,建设了多少学校,五年之内给圣武军换装缩编,要换装多少个师等等等等。
“制定好目标,便由内阁分发给各部,督促两院各部完成,督促地方官完成,给地方官派发任务,再让吏部和督察院考核,看他们完成多少,我将之称为考成法,完成了国家的计划任务,便是政绩,优先进行提拔。
“一个五年接一个五年,就像踩着石阶登山一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爬,你才能走的更高,国家也是如此。
“内阁五年任期,连任两届,便是两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结束,你们再回头去看,就会发现自己早已处于山巅,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可不是在山脚下原地踏步能看到的。”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他们已经能想到未来新朝的官员有多悲催了,鲁锦这是打算把官员当牛马使唤,说的好听,什么一览众山小,合着爬山的时候不累是吧.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