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 第349章 这烫手山芋就给长孙无忌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9章 这烫手山芋就给长孙无忌吧
    “不说日后,单单这郑县之事,若是传回朝中,只怕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长孙无忌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语气里带着几分寒意。
    他刚调回吏部,还是此次士子游学的主推官,若是有人借“士子接连惨死”弹劾,他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联想到之前的种种,他忍不住在心里怀疑。
    难不成,这件事是有人在背后故意陷害某?
    不过此刻更让他担心的是李承乾。
    此次微服,李承乾的掩护身份也是游学士子,若是对方连普通士子都敢下手,难保不会对太子不利。
    他越想越后怕,当即说道:“某以为此地已经不安全了,不如先行回长安,从长计议。”
    温禾没有接话,只是转头看向李世民。
    此事的最终决定权,终究在这位帝王手中。
    李世民垂眸沉思,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片刻后,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李承乾身上,沉声问道:“高明可害怕否?”
    李承乾几乎没有犹豫,用力摇了摇头,小脸上满是认真:“某已经九岁了,阿耶九岁的时候,都能上马驰骋了,某不怕!”
    他虽年幼,却也知道父亲此行的目的,更不想被当成需要时刻保护的孩童。
    “好!不愧是李家儿郎!”
    李世民大喜,猛地抬手拍在李承乾的肩膀上,力道之大,让李承乾疼得脸色微微扭曲,却咬着牙一声不吭。温禾在一旁看得暗自皱眉。
    这力道,生怕不把太子拍散架似的。
    饭后,温禾让李承乾回自己屋内读书,特意叮嘱他不要随意出门。
    等李承乾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屋顶上忽然窜起几道黑影,个个身着夜行衣,动作轻得像猫。
    为首之人压低声音,郑重叮嘱:“记住,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殿下,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其余几人纷纷点头,随即分散开来,隐入屋顶的阴影中。
    正是暗中跟随的百骑,此刻已悄悄布下了防护。
    温禾刚回到院子,就被李世民叫进了房间。
    一进门,李世民便示意他坐到桌前,开门见山问道:“你觉得,会是什么人做的?”
    温禾闻言失笑,反问道:“您以为,敢做这种事、还能做得如此隐蔽的,会是什么人?”
    除了那些忌惮士子游学、害怕寒门子弟崛起的世家大族,还能有谁?
    毕竟士子游学一旦成势,冲击最大的就是垄断官场的五姓七望,这根本不需要过多证据,只需稍加推断便能明白。
    李世民的面色彻底沉了下来,手指在桌面上敲击的频率快了几分,显然也想到了这一层。他沉默片刻,问道:“可有什么反制手段?”
    “您是想‘温水煮青蛙’?”
    温禾挑眉问道。
    见李世民蹙眉不解,他换了个更直白的说法:“也就是说,您想用怀柔手段,不把事情闹大,慢慢查清幕后主使?”
    李世民抬眸审视着温禾,迟疑片刻后点了点头。
    他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温禾早料到他会如此,忍不住叹了口气:“查案需要证据,可对付这种明目张胆残害士子的势力,有时候不需要证据,只需要雷霆手段,他们都敢直接杀士子了,您还想着怀柔?直接带百骑上门,把幕后主使抓起来审问,何事不能查清?”
    “朝廷还需要有人运作,若是太强势了,只怕会适得其反。”
    李世民的神情凝重了几分,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你可知,杨广登基后,为何急着征伐高句丽?他就是想打破关陇的地位和权势。”
    “可结果呢?隋朝大半军队掌握在关陇手中,他的急功近利,最终导致惨败,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温禾闻言,心中腹诽:‘其实他的想法也没错啊,就是他微操太菜了。’
    李世民不知道温禾心中的想法,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声音低沉。
    “如今的局势,其实和当年没什么区别。”
    温禾当然知道。
    现在的局势,只不过关陇换成了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他们不同,他们虽然没有兵权,可他们是学阀,垄断了知识和官场。
    “若是现在朕就用雷霆手段铲除他们,朝廷的运作会立刻陷入停滞,各地的官员、六部的僚属,大多出自这些世家,没了他们,谁来处理政务?谁来治理地方?”李世民问道。
    与其说他是在问温禾,不如说他是在问自己。
    李世民心中更明白一个道理。
    若是将五姓七望等士族铲除了。
    即便最终惠利了天下人,可他李家的江山,也可能因此动荡。
    这天下若不是他们李家的,那这个天下与他何干?
    温禾沉默了。
    他知道李世民说的是实情。
    唐朝初年,世家大族的势力根深蒂固,早已渗透到朝堂的方方面面,不是说铲除就能铲除的。
    若是贸然动了他们,轻则政务瘫痪,重则引发叛乱,这是李世民绝对不愿看到的。
    “可那些死去的士子呢?”温禾追问。
    “他们的死,难道就这么算了?”
    “自然不会。”李世民的眼神冷了下来。
    “朕会查清真相,给那些士子和他们的家人一个交代,但不是现在,不是用会引发朝堂动荡的方式。”
    李世民望着温禾,目光灼灼,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
    “朕依旧许你便宜行事,但记住,必须将一切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不能让局势失控,更不能牵连到高明。”
    温禾却有些意兴阑珊,他挠了挠头,干脆摆了摆手:“要不您将这件事交给长孙侍郎做吧,我觉得他肯定拿手。”
    他心里清楚,这事儿就是个烫手山芋。
    既要查凶手,又要顾全世家颜面,不能闹大,还要给士子家属交代,哪有这么两全其美的事?
    再说以他的脾气,真要是找到了幕后主使,哪里还管什么“控制范围”,早就带着百骑杀上门去了,哪会像现在这样束手束脚。
    李世民的目光瞬间沉了下来,盯着温禾看了片刻,最终却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既然你不愿意,那便算了。”
    他也知道温禾的性子,让他束手束脚地查案,确实委屈了他,倒不如让他暂时歇着,省得真闹出什么不可控的乱子。
    “咦?”
    温禾闻言,眼睛顿时瞪圆了,满脸的不敢置信。
    这一次李二竟然没强迫他?
    难不成明天太阳要从西边出来了?
    他原本都做好了被李世民说教半天的准备,没成想对方竟然这么轻易就同意了。
    看着他这一惊一乍的模样,李世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抬手就想冲他后脑勺拍去。
    结果温禾反应极快,身子一矮,瞬间闪到了一旁,还不忘咧嘴笑道:“小郎君还在房间里读书呢,我去看看他有没有偷懒,就不陪马夫你唠了!”
    说完,不等李世民回应,他拔腿就往外跑,生怕跑慢了真挨上一下。
    刚跑出李世民的房间没几步,温禾就迎面撞上了长孙无忌。
    只见长孙无忌面色阴郁,眉头紧锁,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两人刚一照面,他就立刻上前一步,压着声音对温禾说道:“郑县士子之事,某会亲自去查,你切莫插手,若是让你搅和了,事情只会更糟。”
    温禾眨了眨眼,心里顿时明白了。
    看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他们都猜到了幕后主使可能是世家,也都怕自己这火爆脾气坏了大事,所以一个明着放自己假,一个暗着来警告,就是不想让自己掺和进去。
    想通了这一层,温禾当即爽快地点了点头,笑着应道:“好,没问题!这段时间我就专心看着小郎君读书,别的事一概不管。”
    这正合他的心意。
    既能避开烫手山芋,又能陪着李承乾四处转转,何乐而不为?
    长孙无忌见他答应得这么痛快,倒有些意外,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似乎在确认他是不是真心的。
    但见温禾脸上没什么异样,也没再多说,只是点了点头,转身朝着李世民的房间走去。
    他还得跟陛下商量明日的探查计划。
    温禾看着长孙无忌的背影,忍不住笑了笑。
    这君臣俩,倒是默契得很。不过这样也好,省得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他伸了个懒腰,转身朝着李承乾的房间走去
    翌日清晨,晨光透过林家客舍的窗棂,洒在简陋的木桌上。
    温禾洗漱完毕,刚到大堂,就见李承乾背着小布包,正规规矩矩地站在李世民面前问安。
    小家伙穿着一身干净的青色布衣,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头,笑着叮嘱:“跟着温大出门要听话,别乱跑,早去早回。”
    等李承乾应了声“知道了”温禾便牵着他的手走出客舍。
    刚拐过街角,温禾就敏锐地察觉到身后多了三道若有若无的气息。
    脚步虽轻,却刻意放重了落脚声,连衣角扫过墙角的动静都没藏住。
    不用想也知道,是玄甲卫的人跟上来了。
    他在心里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去之后,这些人都得重新训练,这跟踪技巧实在太差了,跟没藏似的’
    李承乾本就好奇温禾刚才出门前的叹气,这会儿见他神色平静,却又隐隐透着些无奈,忍不住小声问:“温大,你刚才叹什么气呀?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没什么事情。”温禾笑着摇了摇头,故意岔开话题,“咱们先去县衙报备,完了便带你出城去,游学的地点我已经给你选好了”
    一提游学,李承乾顿时忘了追问,眼睛亮了亮,连忙点头:“好!”
    他心中也一直想着被人叫一句先生。
    两人说说笑笑,没多久就到了郑县县衙。
    县衙大门前立着两尊石狮子,虽不算高大,却也透着几分威严。
    门口的石阶上,两个穿着皂色短打的皂吏正斜靠在柱子上,眼神轻蔑地打量着往来的人。
    见温禾和李承乾两个半大孩子径直往里面走,左边那个满脸横肉的皂吏立刻上前一步,伸手拦住了他们,粗声粗气地喊道。
    “嘿嘿嘿,站住!没看到这是什么地界吗?县衙重地,也是你们两个小娃娃能随便闯的?”
    他上下打量着温禾和李承乾的布衣,见两人穿得普通,语气里的不屑更甚,连带着眼神都飘到了天上。
    “赶紧走赶紧走,别在这儿碍事,要是惊到了里面的上官,有你们好果子吃!”
    李承乾长这么大,还没人敢用这种语气跟他说话,顿时皱起了小眉头,刚想开口反驳,就被温禾悄悄拉了拉衣角。
    温禾上前一步,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从怀里掏出两文铜钱,悄悄塞到那皂吏手里。
    “这位上差,我们不是来捣乱的,是来游学的士子,想找书吏报备一下,劳烦您通融一下。”
    那皂吏捏着手里的铜钱,掂量了两下,脸上的横肉缓和了些,却还是没挪步,斜着眼睛问:“游学的士子?有凭信吗?别是来混吃混喝的骗子吧?”
    他在县衙门口待久了,见多了想靠“游学”名头蹭好处的人,对温禾这话自然不信。
    “这是我等的凭信。”
    温禾连忙示意李承乾,李承乾从布包里掏出吏部颁发的凭信,递了过去。
    那皂吏接过凭信,眯着眼睛看了半天,虽不认多少字,却认得上面鲜红的吏部印鉴,知道这东西假不了。
    他把凭信还给李承乾,又往温禾手里多塞了一文铜钱,语气缓和了些:“行了,进去吧,书吏在偏厅呢,不过提醒你们一句,最近县衙里忙,别到处乱逛,报完备就赶紧走。”
    温禾笑着应下:“多谢上差提醒,我们知道了。”
    说完,便牵着李承乾走进了县衙大门。
    刚绕过前院的影壁,李承乾就忍不住小声问:“温大,刚才为什么要给他钱呀?咱们有凭信,他本来就该让我们进来的。”
    在他眼里,凭信是吏部发的,比铜钱管用多了。
    温禾摸了摸他的头,耐心解释:“这些皂吏平日里辛苦,赚的钱也少,给点铜钱,是让他们方便行事。咱们出来游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跟他们计较,才能省不少麻烦。”
    李承乾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里却悄悄记下了温禾的话。
    温禾将他眼底的情绪看得一清二楚,当即压低声音,再次提醒:“别忘了,你现在只是郑县来的普通游学士子李大郎,只是一个寒门子弟而已,出门在外,收敛脾气才能少惹麻烦,懂吗?”
    这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李承乾心里的小委屈。
    他脸上泛起一丝讪讪,连忙点头:“我知道了,温大,我以后不会了。”
    两人顺着县衙的石子路往里走,又问了两个路过的差役,总算找到了书吏办公的偏厅。
    推门进去时,一个身穿青布长衫、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书吏正埋首于案牍间,手里的毛笔飞快地在纸上书写,听到动静才抬头看来。
    “你们是……”
    书吏的目光在温禾和李承乾身上扫了一圈,见两人都是半大孩子的模样,手里还拎着简单的布包。
    等温禾和李承乾说明来意后,他顿时露出满脸惊愕。
    “你们两个小娃娃,是来报备的游学士子?”
    他放下毛笔,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满脸疑惑:“这吏部是怎么想的?竟让你们这么小的孩子出来游学?莫不是……”
    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眼神里却多了几分揣测。
    莫不是这两个孩子家里得罪了贵人,才被打发出来遭罪?
    温禾早料到会有此反应,当即上前一步,笑着解释:“上官有所不知,此次游学本就有启蒙乡童的用意。您别看我家小郎君年岁小,却早已启蒙,如今已识得千字,《论语》《孟子》也能熟读大半,教乡童识字绰绰有余。”
    “哦?”
    书吏闻言,眼睛顿时亮了,满脸的惊愕转为惊讶,他放下手里的毛笔,看向李承乾的眼神多了几分审视。
    “小小年纪便能熟读儒家经典?倒真是难得。”
    他捋了捋山羊胡,默默点头,显然对温禾的话多了几分信服。
    随后,书吏仔细查验了李承乾的吏部凭证,确认印鉴无误后,便从抽屉里取出一贯用麻绳串好的铜钱,递了过去:“这是你在郑县游学的初始销,县衙先行垫付,日后县里会根据你教授孩童的情况续支,教会一个孩子识百字,可领一百文。”
    “若能教出一个熟读《论语》或者会一百以内加减算学的,便再可领一贯。”
    温禾心里了然。
    这个按教学成果发钱的法子,是他当初跟李二说的。
    没想到吏部不仅采纳了,还细化了标准。
    看来长孙无忌这个人,还不算太固执。
    李承乾双手接过那串沉甸甸的铜钱,心里竟生出几分郑重。
    这是他第一次靠“教书”领到钱,连忙对着书吏躬身行了一礼,认真道:“多谢上官。”
    心中竟然不由得升起一种成就感。
    书吏被他这副小大人的模样逗得失笑,看着两人的眼神也柔和了许多,原本的揣测早已消散,只剩几分对两个孩子独自游学的怜惜。
    见他们收拾好铜钱准备告辞,书吏忽然开口叫住了他们:“等等!”
    温禾和李承乾停下脚步,疑惑地回头看他。
    书吏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压低声音,语气带着几分郑重:“有句话要提醒你们,这郑县最近不太太平,前几天刚有游学士子在客舍失火中出事,城外也有强盗专挑士子下手,你们两个孩子单独在外。”
    “一定要多加小心,尽量别去偏僻地方,若是遇到麻烦,立刻来县衙找不良人,莫要自己冒险。”
    温禾闻言,心里微动。
    他知道书吏本没有义务,这纯粹就是他这个人好心。
    他只迟疑了一瞬,便对着书吏拱手笑道:“多谢上官提醒,我们记在心里了,日后定会小心。”
    书吏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只是摆了摆手:“去吧,若是找不到教书的地方,也可来县衙问我,我帮你们留意留意。”
    两人再次道谢后,才转身离开偏厅。
    走出县衙大门时,李承乾捏着手里的铜钱,小声对温禾说:“温大,这位书吏人真好。”
    “是啊,是个好心人。”温禾笑着点头,眼神却多了几分凝重。。
    胡大昨日刚被张大广抓了,可书吏却说“城外还有强盗”,这说明截杀士子的,绝不止胡大这一伙。
    他揉了揉额头,心里暗自叹气。
    不过转念一想,这事已经交给长孙无忌,暂时不用他操心,便压下心头的凝重,牵着李承乾朝着城南走去。
    出发前,他早让百骑悄悄探查过。
    郑县南方有个陈家村,三十几户人家,民风淳朴,十岁以下的孩童有二十多个,既适合李承乾历练教书,离县城也近,只有十几里路,安全也有保障。
    刚出县城没多远,李承乾的额头就沁出了汗珠,小脚步子也慢了下来。
    他攥了攥温禾的手,小声问道:“温大,为何我们不坐马车啊?走路好慢。”
    温禾哪能不知道他累了,只是小家伙好面子,不肯直说,才找了这么个借口。
    他故意逗李承乾:“因为你现在是游学士子啊,游学游学,哪有坐马车的道理?之前你不是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这才走了不到十里,就累了?”
    李承乾的小脸瞬间红了,连忙挺了挺小胸脯,摆出一副倔强的模样:“不累!我还能走!”
    说着,他深吸一口气,甩开温禾的手,大步流星地往前冲,像是要证明自己真的不累。
    温禾看着他那逞强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孩子,脾气倒跟李世民一样倔。
    他快步跟上去,心里盘算着:以李承乾这娇生惯养的身子,再走两里路,保准得垮。
    果然,没走多久,李承乾的脚步就越来越沉,呼吸也变得急促,脸色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温禾上前一把拽住他:“行了,累了就休息会儿,喝口水再走。”
    李承乾停下脚步,却还嘴硬:“我不累,就是……就是想看看路边的。”
    他眼神瞟向旁边的野,不敢看温禾的眼睛。
    “是是是,想看。”
    温禾忍着笑,从布包里掏出水壶,拧开盖子递给他。
    “先喝水,喝完了再看。”
    李承乾接过水壶,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才缓过劲来。他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看着自己沾满尘土的鞋子,小声嘟囔:“原来走路这么累啊……以前在宫里,从来没走这么远的路。”
    “这就是游学的意思啊。”
    温禾在他身边坐下,“读书人不光要读书,还要知道百姓的日子怎么过,农户要走几里路去挑水,小贩要走几十里路去赶集,他们可比你累多了。”
    李承乾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把水壶递还给温禾:“那我们继续走吧,早点到陈家村,我想早点教那些孩子识字。”
    两人休息了片刻,重新上路。刚走了约莫一里地,身后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温禾和李承乾同时回头,只见不远处的土路上,站着一个身穿灰色布衣的青年。
    那青年约莫二十岁出头,背着一个旧布包,手里拿着一根木杖,看到他们回头,脸上露出几分疑惑,脚步也顿住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