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忽悠山西首富开始 - 第523章 全球首映,爆炸贝学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23章 全球首映,爆炸贝学习
    洛杉矶时间2007年12月6日晚上七点三十分,《环太平洋》在好莱坞柯达剧院,也就是后来的高地中心正式举办了全球首映礼。
    首映礼的规模非常宏大,看的出来,这次的首映礼,华纳兄弟在很多方面都是参照的《变形金刚》。
    和《变形金刚》一样,派拉蒙也在柯达剧院门口摆了一个巨大的几机甲模型。
    只不过前者是1:1的,后者是1:0.5。
    只是这一点,已经吸引了足够的眼球。
    机器人,机甲这类东西,简直就是男人的最爱。
    试问全世界,哪个男人没有一个中二的机甲梦,梦想着架势机甲维护世界和平。
    首映礼设置了走红毯环节,来参加的明星不少,三五成群的走过红毯,接受媒体的拍照。
    “是昆丁·塔伦蒂诺导演~”
    “瞧哪里,是梅尔·吉普森……”
    “是迈克尔·贝,他怎么也来了……”
    “那个白头发的是谁,罗兰·艾默里奇?”
    “哦天啊,我看到了谁,詹姆斯·卡梅隆……”
    随着一个个大人物的出现,两侧的影迷们不断发出惊呼,媒体则将这一幕忠实的记录下来。
    在好莱坞,顶级大导演的号召力丝毫不比顶级明星差,甚至还要更有号召力一些。
    别的不说,光是卡神,他的粉丝数量恐怕要超过大多数的一线明星。
    红毯之外,一同被邀请的制片人和各个工会的知名成员更是不计其数,不过他们不需要走红毯,直接入场就好了。
    当然,也少不了影视公司又爱又恨的一个群体——影评人。
    这帮家伙一项对商业电影不太看得上眼,尤其是《环太平洋》这种大制作,但又不能不请。
    现在还是传统媒体称王的时代,这些家伙的影评还是有不小的作用的,不过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国内有像韩韩这样的文化名人在做着影评的工作,国外也差不多。
    等过两年自媒体出来,职业影评人将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希望这是一部好的科幻片,我是导演张辰的影迷,非常喜欢他的《飓风营救》,但我不知道他拍科幻片怎么样……”
    红毯之后就是接受采访的环节,昆丁如此说道。
    他算是个比较真性情的人,这哥们有恋足癖就真的把美足拍出来,绝不藏私。
    原时空,还数次表达自己是吴白鸽的粉丝,受暴力美学影响甚深。
    只不过这个时空,也成了《飓风营救》的粉丝。
    “预告片我看了,很精彩,希望这是一部能够超越《变形金刚》的佳作……”
    说这话的是爆炸贝。
    现在正是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一部《变形金刚》全球拿到了7亿美元的票房,导演事业达到巅峰,关键自己也转的盆满钵满。
    导演基础片酬1500万美元,还享有7%的利润分成,大概5000万美元。
    此外他还是联合制片人,享受8%的净利润分成,这块不算多,500多万美元。
    但这些其实还不是大头。
    真正的大头是玩具的销售分成。
    孩之宝每售出一件《变形金刚》相关玩具,爆炸贝都可以拿到8%的提成。
    目前为止,玩具卖了14亿,光玩具提成,爆炸贝收获1.12亿美元。
    所以爆炸贝现在敢说这话。
    超过《变形金刚》,字面意思像是祝福~
    但真想实现,很难。
    《变形金刚》能卖出这个成绩是因为他已经深耕全世界20年,一朝收割,票房当然恐怖。
    没看其他的《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蜘蛛侠》都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我很期待,中国人拍出的科幻片会是什么样子的?”艾默里奇说话的时候似乎意有所指。
    “《环太平洋》,从预告片来看很不错,我充满期待,但最终怎么样还要等看过之后才知道……”
    卡神说的比较保守,但话里的意思,其实和艾默里奇差不多。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
    一部中国人拍的科幻片!
    开什么玩笑?
    中国人什么时候也会拍科幻片了,他们擅长的不应该是飞来飞去,打的里胡哨的动作片才对吗?
    很多人参加今天的首映礼,其实是怀着看笑话的心思来的。
    科幻片,的确不是好莱坞专有。
    欧洲人拍过,俄罗斯人拍过,日本人拍过,印度人也拍过,但称得上成功的,只有好莱坞。
    好莱坞看他们的作品就像是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
    属于抄作业都抄不好的那种。
    所以很多人对《环太平洋》都很不以为意。
    尽管预告片看着的确很不赖,但预告片成功,正片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说白了,只要将正片里的精华全部剪进预告片里,预告片很难差的。
    当然,张辰在北美也是有一批自己的拥趸的。
    《伊甸湖》《飓风营救》《寂静之地》,张辰在北美发行的几部电影,几乎一部一个题材,但影片质量都很不错。
    所以张辰突然转行做了科幻题材的《环太平洋》,他们也依旧觉得质量肯定还是不错。
    整个首映礼,最热闹的除了红毯区域外,就是主题展区了。
    主题展区同样是借鉴的《变形金刚》首映礼的创意。
    《变1》的首映礼,主办方弄了一个影迷交流区域。
    《变形金刚》的影迷可以在这块区域内交流心得,甚至交换一些自己的收藏品。
    《环太平洋》的漫画,动漫,小说,编年史和一些周边,可是提前半年就开始全面铺开了,就为了扩大粉丝数量。
    效果非常显著。
    在《环太平洋》的编年史里,世界排名靠前的几个国家可都是有自己的机甲的。
    虽然电影里不一定都有,但漫画和小说里可一个都不少。
    美国有危险流浪者,美洲狮,忧蓝罗密欧;
    俄罗斯有伊甸园刺客,切尔诺阿尔法;
    南美有黑暗拦截者;
    日本有探戈狼,隐形浪人;
    墨西哥有斗牛士之怒;
    澳大利亚有火山幽灵,尤里卡突袭者;
    韩国有行星土卫七;
    中国有地平线勇士,少林游侠,暴风赤红……
    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机甲,如果没有,那就反思一下,自己国家的世界排名是不是足够靠前。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小说在全世界的被接受程度很高,大家都想看看自己国家的机甲是什么样的,虽然并不是主角。
    机甲文化的火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张辰出了一个骚招——他搞出了《环太平洋》可穿戴道具。
    其实就是后世各大主题公园里的穿戴道具,以大黄蜂和孙悟空居多,但最出名的却是环球影城的话痨威震天。
    这玩意在后世能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主题乐园都有相关的表演。
    放在2007年更是大杀器。
    广场上1:0.5的实体模型是很酷,但太大了,不利于拍照。
    可这些穿戴道具不一样,三米的身高,拍照正合适。
    这样的可穿戴道具张辰准备了三套,分别是暴风赤红,危险流浪者和切尔诺阿尔法。
    暴风赤红的人气最高,谁让它的审美最好呢。
    首映礼,最重要的当然是观影。
    一帮大佬都等着看完电影后评价呢,那些媒体也在等着转发评价。
    当片头出完,电影正式开始。
    一开始是背景介绍,dv纪录片画质,倒也说得过去。
    怪兽入侵,各种常规武器失效,人类不得不使用了核弹。
    干掉了怪兽,也污染了环境。
    猎人计划诞生,人类开始制造自己的机甲——用怪兽打败怪兽。
    然后是第二次入侵,人类派出机甲迎战怪兽,战果斐然。
    当迈克尔贝看到航母拖着怪兽的尸骸那一幕时直接贝震撼了。
    他觉得这个镜头设计的非常好,简简单单一个镜头,就将开菊兽的巨大衬托的淋漓尽致。
    这个华夏导演有点东西。
    迈克尔贝突然来了灵感,这个镜头是不是也可以出现在变形金刚里,比如航母上拉的不是怪兽尸骸,而是变形金刚呢……
    越想他越觉得可行,目前,派拉蒙正在与他接触,商讨续集的事宜,不出意外的话,续集还是导演还是他。
    接下来的发展没有任何意外。
    标准的三幕式结构,开局十分钟左右第一个小高潮。
    基地位于时空裂缝的传感器显示,有新的开菊兽入侵。
    范家三姐弟出征。
    穿戴战斗服,进入驾驶舱,驾驶舱与机甲连接~
    这段的节奏拍的非常好,配上爆燃的配乐,让人欲罢不能。
    迈克尔贝发现到目前为止,这个中国导演做的都非常不错,与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致。
    然后,暴风赤红首次亮相!
    镜头自始至终也没有给过任何一个全景镜头,全部是细节特写。
    头部,肩部,腰部,背部,手臂,腿部……
    镜头从上到下一路扫过,暴风赤红的各处细节一一呈现,同时背景呈现关于暴风赤红的文字介绍。
    守卫香港七次,是至今环太平洋参与战斗次数最多的机甲。
    逼格满满~
    但最主要的,那种要溢出来的巨大感……
    和之前的航母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片子的导演似乎非常在意巨大感的营造。
    迈克尔贝回想刚才的镜头,竟然有种镜头里装不下巨大机甲的错觉。
    他明白,这个错觉正是这部戏的导演不知不觉间给他植入的……
    他又开始反思,这种营造的手法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变形金刚2》里去。
    《变1》很成功,迈克尔贝自己也非常满意。
    但续集肯定要在前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可怎么创新一直都是个难题。
    一个搞不好就有可能让续集陷落,或许这种关于巨大的营造是自己可以学习的。
    爆炸贝能够从一个广告片导演晋升为好莱坞a级大制作的导演,当然不是偶然,善于学习正是此类人的特质之一。
    《pacific rim》还在继续,有节奏的配乐很能激发人的共情。
    迈克尔贝注意到这部《环太平洋》的美术风格。
    与《变形金刚》完全不同。
    《变心金刚》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精致的,每一次的汽车变形都是那么炫目多彩。
    观众们最大的念想是搞清楚变形的详细过程。
    比如擎天柱的脑袋是从哪出来的?
    他的胳膊变成大卡车后是什么部位?
    而《环太平洋》呢?
    处处透着一股浓浓的重金属工业风。
    驾驶员的战斗服粗糙而厚重,有些地方甚至看到油漆磨损的样子。
    还有驾驶舱,裸露的齿轮,巨大的液压联动装置,时不时冒出的白色蒸汽……
    三名驾驶员的每一次动作都显得那么吃力,这种感觉太真实了。
    迈克尔贝不知道张辰是如何拍的。
    总不能是真的造了一台液压装置来配合表演吧。
    那种铺面而出的力量感。
    《变心金刚》立项之初也做过类似的选择,机器人,是让他们笨重一些,还是灵活一些。
    最终结果,灵活的意见占了大多数。
    理由也很简单,变形金刚是生命体,是高等生命,那就不应该显得笨拙。
    所以明明是厚重的机械体,但变形金刚们一个个身体灵活的不像话,就好像大侠一般。
    拍摄的时候,迈克尔贝就使用了当下最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屏幕上高大的变形金刚,其实都是真人动作演员,身上沾满了传感器,这么表演出来的。
    接下来的场景快速变换,所有的场景都在一到两秒之内快速剪辑,看的人肾上腺素飞升。
    在迈克尔贝看来,接下来的打怪兽反而落了下乘,中规中矩。
    关于导演为什么将发生战斗的时间定在晚上,很简单,因为黑暗的环境对特效更加友好。
    举个例子,如果战斗发生在白天,那太阳光线照在机甲上的角度必须与水滴的反光,机甲表面的反光一致。
    一旦有哪个地方做的不好,立马就会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
    而如果是夜晚,那很多情况都不不需要考虑,不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减,制片方的预算也能少不少。
    对此,迈克尔贝有些嗤之以鼻,他觉得张辰还是不够有魄力,不敢将大场面弄在白天。
    《变形金刚》就是在白天,自己精益求精的后果就是那些影迷们也都白跟着大唱赞歌。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