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 第935章 阴阳论和辩证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松士绅的能量是不小的,即使只有一部份转型为商人。
    身为常熟人的钱谦益,就收到了请托。被他分出去的族人,有一部分投资了新区的企业。
    钱谦益本人对此是支持的,他在京城就投资了车行。并且在得知新区修建水泥路后,派人返回家乡投资。
    得知家乡的商人不想结束战时状态,想要朝廷继续采购物资,钱谦益哑然失笑,觉得这件事情真吊诡:
    朝堂的文官打着“为民请命、舒缓民力”的旗号,催促结束战时状态。
    没想到被他们维护的民,却希望朝廷继续打下去。
    这可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民众在自己发出声音。
    尤其是这些人仿照雇工协会组建的工商联合会,让钱谦益想到了国会设立的工业委员会、商业委员会。
    将来国会组建完成了,他们现在的声音,是否能通过国会的专门委员会变成民意?
    这让钱谦益颇感兴趣,明白了皇帝为何坚持建国会:
    “朝堂上的官员自诩‘为民请命’,却不知他们并不代表民意。”
    “国会才是代表民众的机构,皇上设想的君臣民三角确实可以立起来。”
    工商联合会这样的协会,在皇帝的规划中是被国会专门委员会监管的。他们的成员出自民间,相比作为管理者的官员来说,确实更能代表民意。
    不过这些人试图影响朝廷政策,也确实让一些官员反感。他们习惯了治理民众,根本没想过民众反对他们。
    瞿式耜笑着说道:
    “这下韩首辅该头疼了!”
    “不知他会怎么应对?”
    对结束战时状态最热心的,当然就是韩爌。
    只要战时状态持续一天,他就一天拿不回首辅的权力。
    他这个首辅的任期只有三年,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战时状态。如果延续到明年,他有什么脸面说自己完成了一届首辅任期?
    所以韩爌这段时间非常急,接连催促完成检查,以便能尽快结束战时状态。
    哪想到在这时迎来了苏松商人的背刺:他们要求战时状态延续。
    钱谦益对此是乐见的,因为在明确以实证史学取代义理史学后,他和信奉理学的东林党人已经产生裂痕。
    他本人也想摆脱“东林”的标签,以便在明年争取九卿之位——
    皇帝只给东林党人两个卿相位置,现在谁都看出来了。
    成基命身为协办大学士已经占了一个,如果明年韩爌留任,就意味着没有东林党人能成九卿。
    钱谦益不想被他们阻路,当然想脱离东林。
    所以对这件事,他是看笑话的心态居多。甚至还想以苏州人的身份,为家乡人壮声势。
    他现在真正用心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翰林院学刊的发布。
    ——
    这件事从年初就开始酝酿,到了如今年底,终于积累到足够的作品。
    取出几本样刊,钱谦益向瞿式耜等入室弟子道:
    “你们都来看看,这几篇文章的分量够不够,能不能一鸣惊人?”
    瞿式耜等人伸手接过,只见样刊的封面,写着两个大字:《翰林》。
    这就是翰林院学刊的正式名称,直接以翰林称之。
    瞿式耜看着这两个字,称赞道:
    “气象磅礴,圆润秀美。”
    “这大字榜书已经入道了,足以和任何书家媲美!”
    其他人同样纷纷称赞,并且询问钱谦益题写这两个字的是谁。
    这两个字,明显是大字书法,在他们看来足以制作成牌匾挂在翰林院。
    钱谦益抚须笑道:
    “这是当今陛下题的字。”
    “还有各大子刊,主标题同样用这两个字。”
    “今后翰林院学刊,就是学界第一刊物。”
    这番话是有针对的,因为刘宗周执掌的太学,已经在《大明学报》的帮助下,成立《太学学刊》。
    他带着一帮学生研究典籍,将成果发表在学刊上,颇受一些人的追捧。
    其他学堂也纷纷效仿,在之前创办的学报基础上,成立更正规的学刊。
    翰林院学刊想竖立权威,就必须在气势上把这些刊物压下去。
    请求皇帝题字,就是其中一环。
    本来钱谦益还担心皇帝写的字不够好,有可能被一些人非议自己太谄媚。
    没想到当今皇帝的书法水平远出意料,写的字被他认为是无可超越。
    他私下里多次写了“翰林”这两个字,都感觉不如皇帝。
    这让他不禁感叹董其昌的教学水平,短短几年就让皇帝的书法有如此进步。
    单是大字榜书一项上,当今皇帝已经能和任何书家媲美——
    这番评价,其实有些高估。
    因为朱由检的书法水平其实没有这么高,但他对身体的控制极强,每写一遍都能取得进步。
    之前他赐下的“福”字,就因为写的次数太多,被人认为胜过历代书家,纳入规范字表作为楷模。
    现在写的“翰林”这两个字,同样是经过无数练习的,才引得钱谦益等人称赞。
    (崇祯手书“九思”,他的大字写得挺不错的)
    不过,钱谦益不知道的是,朱由检还特意练习了“科学”这两个字,赐给皇家科学院,让张溥创办《科学》期刊。
    这两个刊物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也有重叠。未来《翰林》与《科学》,将竞争学界第一刊地位。
    不过现在《科学》还未创办,《翰林》作为皇帝题词的刊物,地位无可置疑。
    钱谦益精心挑选文章,和翰林学士们多番商议,为的就是打响名声,作为自己的功绩。
    瞿式耜等人翻开,发现目录中只有九篇文章。
    第一篇是翰林学士们集体撰写,名字也很直白,就是《学术论文规范》。
    这是朱由检仿照后世的学术论文编写规则,让翰林院结合此时各种学报、学刊上的论文,研究出来的规范。
    今后《翰林》学刊上都将发表这样的文章,要求投稿人这样撰写。
    瞿式耜等人看得颇有兴趣,因为他们也想发表文章在《翰林》上,赢得学界称赞。
    不过现在不是细看的时候,他们对照目录翻到第二篇。
    这是经学馆的文章,刘宗周撰写的《古文尚书考辨》。
    文章详细论述了古文尚书的源流和版本,以及对它的质疑。提出了文献校勘和辨伪存真的各种方法,并且介绍了四书五经等典籍点校的进展。
    瞿式耜等人看到这些,就知道《翰林》学刊必然大卖——
    毕竟四书五经是所有学子都要学的,他们一定关心这方面的进展。
    第三篇是史学,《翰林》第一期的史学论文,自然是负责《春秋》点校、提倡实证史学的钱谦益撰写。
    他的《实证史学和春秋史观》,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实证史学、与义理史学有什么区别。并号召用孔子的春秋史观,取代宋儒的义理。
    这篇文章同样是年初经筵上观点的总结,瞿式耜等人纷纷赞扬。
    有了这篇文章,他们实学派算是真正立起来了,至少在史学方面有着稳固的地盘。
    他们作为弟子,当然要支持老师,一些人甚至认为,这篇文章能在所有论文中夺魁。
    不过钱谦益却连称“不敢当”,因为在他这篇文章后面,哲学方面的论文,是皇帝写出的《阴阳论》。
    这是朱由检潜心写就的大作,从道家和阴阳家的阴阳观点着手,阐述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辩证法的核心。
    他以阴阳对立、阴阳转化,讲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指出“变”是事物的常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群经之首是《易》。
    并且明确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还提出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过程和趋势。表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将辩证法引入大明,重塑大明的哲学体系。(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