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 第891章 一次性军队和工业化军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是主力会战?”
    “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
    “它不是为了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不重要的斗争。”
    “也不是一发觉目的难以达到、就放弃的纯粹尝试。”
    “而是一场全力争夺真正胜利的斗争。”
    武英殿中,朱由检冷峻的声音响起,参谋部长杨嗣昌等人,正在奋笔疾书。
    这是战时状态开始后,一直进行的事情。
    因为缺乏战争经验,朱由检没有插手具体战事。而是根据自己的见识,和枢密院高层一起,撰写一本《战争论》。
    仿照克劳塞维茨的大作,朱由检开宗明义地指出:
    战争是政治的一个工具,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续,是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任何战争,都应该有目的和计划,而非为战而战。
    这个观点,颇受文官的欢迎,符合他们“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理念,这些人热烈拥护皇帝撰写的《战争论》。
    尤其是对文职军官来说,这部皇帝和枢密院高层联合撰写的《战争论》,完全可以说是确定他们地位的作品——
    负责军政的文职军官不再是战争的从属者,而是主导战争。
    今天,朱由检根据辽东战事的进展,写到了战斗中的主力会战章节。
    杨嗣昌作为参谋部长,亲自整理记录。
    听到皇帝提的是主力会战,而非惯常说的主力决战,杨嗣昌询问道:
    “陛下,主力会战和主力决战有区别吗?”
    “是否可同样看待?”
    朱由检闻言微笑,向自己的总参谋长说道:
    “这个问题问得好,现在看没有区别。”
    “但是以后区别就大了:主力决战一定是主力会战,主力会战却不一定能称为决战。”
    “现在各国的军队,基本都是一次性的。打光了很难补充,勉强补上去战力相差也很远。”
    “所以一次主力会战,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败,可以称之为主力决战。”
    “例如鄱阳湖之战,太祖获胜之后,就决定了陈汉的覆灭。”
    “这场战斗,就可以称之为主力决战。”
    杨嗣昌想着历史上的战例,再想到如今辽东的战况,若有所思地道:
    “将要进行的海州之战,就可以称之为主力决战。”
    “大明和建虏孰胜孰败,就要看这一战?”
    朱由检呵呵一笑,说道:
    “对建虏来说如此,对大明来说却不是。”
    “建虏若是败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
    “但对大明来说,只要防线稳固,不过是需要再几年筹备而已。”
    “尤其是大明新军已经全面火器化,训练远比以前更快。”
    “辽南镇新建的三个游击营,不过三月时间,就练出两万新军。”
    “他们无所畏惧,敢和建虏决战。”
    这同样是枢密院惊喜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训练三个月的新兵,就敢去和建虏对阵。
    对于大明军队来说,能够不见敌而逃,已经称得上精锐,更别说辽南镇的新兵是主动出击。
    如果不是他们的英勇举动,大明也不可能在前线聚集十万大军,发起主力决战。
    杨嗣昌想着这件事,若有所思地道:
    “所以陛下派遣他们出战,想看看这支兵马的战力?”
    “如果他们能够取胜,就能用同样的办法,练出更多兵力?”
    朱由检点头赞许,向杨嗣昌道:
    “正是如此!”
    “只要他们面对建虏不溃败,能对建虏造成杀伤,大明就能训练出更多的新军,源源不断地送上去。”
    “所以这次海州之战,对建虏可以称为主力决战,对大明不过是一次主力会战而已。”
    “胜利了能乘势消灭建虏,失败了不过再休养一段时间。”
    阐述着海州之战的性质,朱由检又向周围倾听的臣子道:
    “火器时代的战争,将和以前有根本区别。”
    “一个种地的农夫,只要学会射击,就能杀死苦练数十年的战士。”
    “士兵的补充将有持续性,而非以前的一次性军队。”
    “辽南那三个游击营,就是以军官、军士为骨干,利用抓捕猎物训练射击,选拔出的合格的兵员。”
    “其他现在不合格的,还在后方训练,培养成合格的士兵。”
    “只要辽南镇的骨干不垮,需要的士兵就能随时得到补充,继续战斗下去。”
    这个说法,让群臣耳目一新,对皇帝的一些做法,同样更加恍然。
    先前皇帝设立世袭军士,一些人还有不解。
    如今看来,这不仅是为了招人去当兵,还要把他们培养成军中的骨干。
    只要这些骨干没问题,大明的军队战力就能维持,能够在后方的支持下,持续战斗下去。
    同时,后方和前线,也将变得同等重要——
    这是皇帝敢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从属于政治的原因。
    将来的战争,将变成国力的比拼,谁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谁能动员更多的士兵、谁可以生产更多的武器,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从这来说,大明对建虏的胜利是理所当然的。真鞑子不过十万的建虏,根本没有和大明拼下去的实力。
    这是战略上的胜利,杨嗣昌等臣子再一次认识到什么是庙算。
    ——
    在讲解这些之后,朱由检又问群臣道:
    “主力会战是有目的的,你们说这一战的目的是什么?”
    群臣七嘴八舌,有的说“收复海州”,有的说“打败建虏”,杨嗣昌思考之后回答道:
    “消灭鞑子!”
    “把建虏的真鞑子尽可能地消灭!”
    朱由检哈哈大笑,满意地看着杨嗣昌道:
    “杨卿能认识到这个,已经是合格的总参谋长了。”
    “这一战的目的,就是杀鞑子。”
    “只要新军和建虏的伤亡比达到一换一,甚至是二换一,对大明都能称为胜利。”
    “建虏最大的弱点就是真鞑子数量不足,大明则有着千倍于其的人力。”
    “只要能对建虏造成杀伤,迟早都能取得胜利。”
    “其他的收复海州、稳固辽南,都是细枝末节,不是这次主力会战的目的。”
    “记住,主力会战要以这个目的全力争胜,决不允许轻易放弃。”
    命杨嗣昌把这些话语整理,发到辽东前线,让前委成员参阅。
    ——
    牛庄,准备和建虏决战的孙承宗看着这些,犹如醍醐灌顶。明白了皇帝为何冒着哗变的风险,都要把关宁军整编成新军。
    以旧的眼光来看,关宁军无疑是一支精锐。先前大明能和建虏抗衡的,有且仅有关宁军。
    但是对朝廷来说,关宁军却已经落伍。这支打完了就很难补充的军队,无疑是皇帝说的一次性军队。
    在新军展现出战力的情况下,每年五六百万两饷银养着一支一次性军队,毫无疑问是傻子行为。
    所以,在关宁军拒绝整编后,朝廷很快批准了他提出的辽东之战——
    宁愿关宁军在战场上拼光,都不愿继续养下去。
    现在,关宁军经过几个月的小规模战斗后,战力已经提升到一个极限。
    再这样打下去也很难提升,反而会消耗巨量的资源。
    或许孙承宗可以拖着不打,让关宁军一直在前线显示存在。但是那只会让朝廷怀疑他拥兵自重,怀疑他的忠心。
    一旦辽南镇新军取胜,朝廷会坚定裁撤关宁军的决心。
    或许他可以坐视辽南镇战败,让朝廷在辽东不得不继续依靠关宁军。
    但那样完全是为孙家埋祸,将来会受到李成梁、杨镐那样的清算。
    摆在孙承宗面前的,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用手下的兵马,打出一条通天阶梯:
    既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能让朝廷认识到关宁军的分量,把他们完全整训为新军。
    他苦心孤诣练出的关宁军,绝不仅仅是一次性军队,而是要持续战斗、成为平定建虏的主力。(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