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 第521章 战后余波
第521章 战后余波
南京城。
徐州大捷的消息传来,城中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
事实再一次证明,汉水侯还是那个传奇的汉水侯,并没有因为十年沉寂而改变。
“侯爷,有功人员的封赏,您看怎么处理?”
兵部尚书史清尘开口询问道。
战场上的胜利,不光增加了大家的信心,也增加了李牧的话语权。
开门红的徐州大捷,让朝廷获得了对辽东叛军的战略优势,接下来就算什么都不干,也有一定概率拖死敌军。
不过这种消极玩法,绝不是北方勋贵士绅能够容忍的。
常年的天灾下来,普通百姓纷纷破产。
天灾导致无数人流离失所,纵使坚持留在老家的,也要靠树皮草根充饥。
民间易子而食,集市上甚至公开出现了“菜人”售卖。
辽东叛军想要筹集粮草,只能找勋贵士绅们打秋风。
为了摆脱困境,这些勋贵士绅们不断动用自家的关系,催促着南方朝廷出兵平叛。
“除了投诚的刘副将,要重点嘉奖外,其余人按照以往的惯例论功行赏!
具体的封赏,兵部和吏部商量即可,本侯没有意见。
另外徐州一线现在兵力增加,户部划拨的军饷钱粮,也要相应增长。
为了节省钱粮支出,那帮战俘就走简易程序,直接予以流放。”
李牧一脸淡定的回答道。
作为三军统帅,涉及到自己的部将,他需要避嫌。
不过那是皇权鼎盛时期,现在这种特殊时候明显例外,他可以不在意,但兵部不能不问。
尤其是涉及到人事调整和军队调动,没有他的点头,兵部啥也干不了。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吏部计划晋升刘从寒为辽东总兵,授予讨贼将军印,赏白银三千两。
授予原安南左卫总兵李三七平贼将军印,负责执掌徐州前线的军政大权,赏白银三千两。
晋升徐州参将曹子睿为副将,辅助……”
吏部尚书贺正则顺势抛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嘉奖方案。
除了刘从寒的封赏有破格提拔外,其他人的封赏都是中规中矩。
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这只是吏部准备的方案之一,如果李牧提出反对意见,还有备选方案。
事实上,按照吏部内部的意见,他们最想把勤王大军变成朝廷的直属军团。
没有办法,朝廷太缺能打的直属武装。
名义上他们手中有新编的五镇新军,可惜练兵是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完成的。
兵部官员缺乏足够的练兵经验,又舍不得放权给武将,只能拿着兵书一板一眼的训练。
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可具体实战能力有几分,谁也说不清楚。
“嗯!”
“吏部的封赏很公平,本侯没有意见。
诸位大人如果不反对,内阁用印之后,就下发到前线吧!”
李牧笑着说道。
北方的变故,不光他是受益者,眼前这六人同样是最大受益者。
内阁大臣兼任六部尚书,在整个大虞历史上都不多见。
众人手中的权力,完全可以算得上大虞朝历代内阁之最。
权力制衡,不存在的。
各部侍郎的人事任命,都是他们自己敲定的,拿什么来制衡。
六人的权力缺乏制衡,李牧手中的权力,同样也被无限放大。
不光是各省勤王大军的总指挥,还被推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
如果不是他本人拒绝,还会加封一堆的虚衔。
“侯爷,辽东叛军主力已经南下,光徐州一线的守军怕是不够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是增兵吧!”
史清尘忍不住催促道。
论功行赏是小事,怎么早日平定叛乱,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辽东之乱,对大虞朝来说,就宛如汉末的董卓乱政。
如果不是南方的备份小朝廷转正,及时整合了南方各省,现在就是翻版的群雄讨董。
现在没有群雄四起,不等于未来也不会群雄四起。
在派出勤王大军的同时,各省官员也暗自厉兵秣马,不断扩编军队。
对大虞朝廷来说,辽东军叛乱持续的时间越长,帝国的威严就会被削弱的越厉害。
当朝廷的威严下降到一定程度,中央朝廷对地方势力的约束力,也会随之消失。
到时候纵使平定了叛乱,局势也无力回天。
“史大人放心,平叛之事本侯已经有了方略。
没有把主力放在徐州一线,那是为了诱敌深入。
北疆的边军已经南下,山东地区还有几万京营士卒牵制着敌军侧翼,朝廷在战略上已经对叛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现在就等敌人露出破绽,给他们最后一击!”
李牧坦言道。
看似他什么都没做,实际上什么都干了。
能够调动的虞军,全部都调动了起来,正一步步把辽东叛军逼向绝境。
故意把他们往南边引,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辽东军吃了败仗后,投降北虏充当带路党。
从军事实力上来看,现在的鞑靼王国就是后金的加强版。
加上鬼方充当羽翼,能够动用的总兵力,足有数十万之多。
一旦和辽东叛军合流,就是一个大麻烦。
光他率领的这支勤王大军,肯定是不够用的。
哪怕加上边军和京营残部,也没有多少胜算。
想要赢得胜利,那就只能继续下血本,从都护府抽调更多的兵力参战。
如此规模的大战,南方朝廷的财力多半支撑不住,他这个三军统帅还要往里面搭钱、搭物资。
没有办法,热武器时代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
无论是大虞,还是安南都护府,都没有完成工业化。
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投入了运用,但原始的机床性能太差,用于民用产品生产还凑合。
军工业上领域,生产的许多零配件精度都不够,还需要人工进行二次打磨。
可以说当代最先进的武器,都是靠工匠用锤子敲出来的。
产能的问题好说,安南都护府有上百万产业工人,必要的时候都能转入军工生产。
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继续培养,反正大虞朝不缺人。
问题是这样的生产模式,需要钱粮作为支撑。
以往朝廷一年的军费开销,现在几个月就能打光。
倘若不能速战速决,那就陷入了战争泥潭中。
为了避免最糟糕的局面发生,李牧才在大战开场前,就派出偏师去辽东给鞑靼人添堵。
不过这种算计,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能够崛起于微末,鞑靼高层绝不会是傻子。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肯定会采取应对措施.
逼急了的话,直接把沿海地区全部让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反正鞑靼王国一共就那么点儿人口,放弃了沿海地区,依旧能够生活下去。
倘若要深入内陆袭击,光几千骑兵就不够用了。
想要继续牵制鞑靼人,那就只能向辽东前线增兵。
战略战术上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军费开销,将急剧增加。
“侯爷,既然完成了战略合围,那么总攻什么时候开始啊?
辽东叛军在北方肆意妄为,大肆屠戮士绅,搞得地方上民不聊生。
长此以往下去,朝廷在北方的根基就没了。”
万怀瑾神色凝重的问道。
辽东军作乱,士绅和勋贵都是受害者。
只是相对于士绅,勋贵们还有牵制边军将领的价值。
平常时期也就敲诈一些钱粮,很少直接举起屠刀。
原本充当地方稳定器的北方士绅,因为百姓大量流离失所,无法为施家提供稳定的钱粮。
甭管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最终都是为了征收钱粮。
百姓榨不出油水,那就轮到士绅们倒霉。
尤其是施家在徐州城下,被摆了一道后,彻底丧失了对士绅们的信任。
既然无法变成自己人,那就是敌人。
税款加征了一次又一次,完不成任务,就会迎来灭门之祸。
想要跑路南下,怎奈辽东军盯的太紧,嫡系族人根本走不了,只能咬牙硬撑着。
“这些事情,本侯都知道。
民间传言,施靖风是董卓第二,自然不会空穴来风。
北方士绅需要一个确切时间,本侯也能够理解。
如果一切顺利,大战在月内就会爆发。
不过这只是开战日期,大战具体什么时候结束,谁也说不清楚。”
李牧缓缓解释道。
施靖风进京之后,几乎复制了董卓的操作,实际上也是被各方给逼出来的。
大虞朝的文官勋贵世家,虽然没有汉末那帮门阀嚣张,但也不是省油的灯。
对待施家这种暴发户,大家根本看不上眼。
纵使施靖风再怎么努力,大家也在敷衍应付,并没有真心投靠。
包括最先和他们合作的清流党人,也只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
以至于北方朝廷内部,充斥着大量拖后腿的主。
甭管施家出台什么政策,最后都能给执行的一团糟。
在各方推波助澜下,施家很快就陷入了众矢之的。
怀柔手段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转向了暴力。
可惜施家又心怀忌惮,杀的不够彻底,并没有靠武力压服北方士绅勋贵。
平乱战争拖到现在,本质上是李牧故意为之。
有人充当屠刀,帮忙清理北方的既得利益集团,不用白不用。
现在清洗的越干净,未来需要面对的内部问题,就会越少。
抱着借刀杀人的目的,北方的士绅勋贵求援越厉害,他就越不可能速战速决。
战场上,快有快的打法,慢有慢的打法。
谁对谁错,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赢得最终胜利,那就是最正确的打法。
……
辽东军大营。
“三弟,先起来吧!”
看着眼前狼狈的施靖明,施靖风缓缓说道。
吃了败仗,肯定是要追责的。
不过终归是自家兄弟,现在又是用人之际,他着实舍不得重罚。
“大哥,徐州之战,我败的实在是冤枉啊!”
施靖明一脸委屈的说道。
在叫屈的同时,眉宇间还流露出了一丝不满。
原本按照他的计划,早早就能拿下徐州城。
结果攻城之战刚开始,朝廷就派人介入,要和叛军进行谈判。
中途这么一耽搁,就错过了最佳的夺城时间,才有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在施靖明看来,如果要追究战败的责任,最先需要杀的就是负责前线联络的朝中大臣。
偏偏这些人,又是最不能杀的。
尽管最终结果是悲剧的,但人家是百官中最先投靠施家的,并且压上了身家性命为他们卖命。
如果杀了这些人,势必让投奔施家的官员寒心,往后再想招揽人心就难了。
至于周七海带着骑兵跑路,刘从寒率部投奔敌军,反而没啥好说的。
作为主帅,管不着下面的人,本身就是失职。
“徐州之败,确实不能全算在你的头上。
若非为兄想要收服南方士绅,也不至于有此败。
刘从寒的背叛,未来我们自然会向他清算。
至于周七海,他虽然有责任,但不是主责。”
施靖风语重心长的说道。
徐州之败的来龙去脉,在过去的几天时间里,他已经初步搞清楚。
前期谈判的失误,这部分责任他可以自己揽到头上,但后续战败的主责还是要施靖明承担。
刘从寒叛逃是导致大军溃败的直接原因不假,可架不住此人是施靖明的亲信。
自己亲信小弟捅的篓子,肯定他这个主将来背。
骑兵参将周七海提前撤离,确实存在一定责任,可当时的情况特殊。
光靠那几千骑兵,就算留下来苦战,也只能增加一些伤亡数字。
若是把战败的主要责任扣在对方身上,军中的辽东将门都不会服气,容易激化内部矛盾。
如果严惩周七海,那么承担主责的施靖明,肯定也跑不掉,甚至还要罚的更狠。
“大哥,这些我都明白。
该承担的责任,我愿意一力承担,但就是感到憋屈!”
施靖明愤愤不平的说道。
明知道被人坑了,现在也只能先憋着。
“不用慌,后面有你复仇的机会。”
“眼下的关键是汉水侯按兵不动,这让我寝食难安啊!”
安抚了一句后,施靖风果断转移了话题。
甭管徐州之战多么重要,那都是过去的事,现在更需要着眼于当下。
勤王大军的主力,一直窝在松江府,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沿着海岸线北上,敌人既可以进攻他们的辽东老巢,又可以奔袭京师,还能和山东的京营会师。
大战还没有爆发,战略层面上,辽东军已经处于了劣势。
稍有不慎,被敌人有机可趁,他们哭都来不及。
“大哥,汉水侯按兵不动,就是为了给我们施加压力。
以小弟看,他根本不想北上和我们决战,而是想要凭借南方各省的物资耗死我们!”
回到了军事上,施靖明的脑子一下子变得灵活起来。
如果没有领教过敌军的厉害,他也会想当然的认为:李牧兵力不足,需要整编更多的军队,才能和他们决战。
可亲自交过手后,他的观念一下子发生了改变。
兵多有兵多的打法,兵少有兵少的打法。
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都不是数量。
“一直这么耗着,对他有什么好处?”
“南方的小朝廷,都快成了他的应声虫,还需要养寇自重?”
施靖风一脸疑惑的问道。
这些问题,并非他没有想到,只是情理上讲不通。
南方的小朝廷,都快把李牧吹成了当世圣人。
眼下的局势,汉水侯若是想谋反,更需要速速战决。
打的越快,越能震慑人心。
击败他们,就能和北方边军会师。
全部都是李牧的旧部,收复这些人并不难。
手握大虞朝九成以上的精锐,战后挟大胜之威,有很大概率能传檄而定天下。
纵使有人反对,在强悍的军事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
“不知道,或许和当今陛下有关。
当初废帝的时候,汉水侯虽然没有参与,但也没有站出来反对。
若是击败了我们,怎么处理皇帝,对汉水侯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施靖明忍不住猜测道。
谋反不需要考虑皇帝的想法,但是当忠臣需要。
永宁帝可不是什么省事的主,一旦重新执掌大权,必定会闹出一堆的幺蛾子。
偏偏现在永宁帝现在膝下无子,若是进行废立,就只能从远支旁系中选人。
把非顺位继承人推上皇位,很难获得天下人的信服。
对爱惜名声的大臣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罢了,不想这些事情。
甭管汉水侯有什么机会,现在他按兵不动,就是我们的机会。
先夺取徐州,占领江淮地区,给大军弄一片立足的土地。
至于辽东老巢,又或者是京师,他若是想要,就送给他好了!”
施靖风冷笑着说道。
连年天灾人祸不断,现在的北方大地,真心不适合充当王侯霸业之基。
对施家来说,现在的京师和辽东不仅不是助力,反而是沉重的负担。
当南方各省选择另立朝廷的时候,京师在政治上的加成,就变得微乎其微。
哪怕有皇帝在手中,现在也无法发挥作用。
下发出去的圣旨,也就在自家的控制区发挥作用,外面根本没人买账。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