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 第515章 两线受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15章 两线受敌
    南京城。
    “侯爷,中原地区传来急讯,陕西叛军出潼关之后一路高歌猛进。
    先后攻破了洛阳、开封,现在又猛攻南阳府和汝宁府,两地局势告急。
    观叛军的进攻路线,多半是冲着湖广来的。”
    兵部尚书史清尘神色凝重的说道。
    勤王大军刚出发去对付辽东叛军,结果陕西叛军又蹦出来凑热闹。
    前面陕西、河南沦陷,那是情非得已,万万不能再让湖广发生意外。
    一旦叛军进入湖广,南方各省就被一分为二。
    寄予厚望的长江防线,更是不战自溃。
    到时候南京朝廷,能够调动的资源,就只剩下东南这一隅之地。
    “预料之中的事情!”
    “北方严重缺粮,无论是辽东反贼,还是陕西的叛军,他们需要一个粮仓。
    除了挥师南下,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大家准备迎战即可!”
    李牧的淡定回答,让众人非常受伤。
    大道理谁都懂,问题是具体怎么落实啊!
    自从平定白莲教之乱后,朝廷就多次从南方抽调兵力北上。
    尤其是永宁帝挥师北伐失败,葬送了朝廷大量的精锐,各省派过去的兵马,要么血撒疆场,要么被迫留在北方守边疆。
    战后朝廷虽然准备重新恢复军备,怎奈朝廷财力不支。
    别说是恢复军队建制,连阵亡官兵们的抚恤金,朝廷发放的都不足三分之一。
    后续一系列的天灾人祸爆发,朝廷一度中场破产,重组军队的计划直接搁浅在了纸面上。
    各地的募兵编制没有恢复,那就只能靠卫所部队撑场面。
    看各地派来的勤王大军,就可以管中窥豹,大致判断各省的军事实力。
    “侯爷,湖广三镇募兵全部空缺,光靠地方卫所恐怕难以挡住叛军的兵锋。
    您看派出哪一支部队,前往支援呢?”
    万怀瑾关心的询问道。
    湖广不光是长江防线的支柱,更是天下粮仓,无论如何都必须保住。
    “辽东叛军来势汹汹,施逆挟持了陛下亲率大军南下,徐州一线压力非常大。
    勤王联军是什么货色,你们都是见识过的。
    一支连军纪都无法遵守的部队,到了战场上除了给敌人贡献战绩,没有任何意义。
    本侯麾下看似坐拥二十多万大军,真正能打的部队,顶多只有半数。
    眼下要支援湖广,最少得派出两镇精锐,势必进一步减少可用之兵。
    那么原本制定的北伐计划,现在就只能被迫搁浅,转为全面防守!”
    李牧平静的回答道。
    兵力不足,只是他抛出来的借口。
    勤王大军中充斥着大量乌合之众,辽东叛军同样是如此。
    南下的陕西叛军,更不用多说,整支队伍都是乌合之众。
    看似两股敌人一起杀过来,勤王大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实际上情况截然相反。
    北方人不擅水战,这可是曹操亲自验证过的,不以个人意志转移。
    两支没有水师的敌军,跑到南方来开战,摆明是把战略优势拱手让人。
    可以说战场每向南挪移一分,勤王大军的胜算就增加了一分。
    如果不是洞悉了全局,故意等敌人过来决战,李牧早就挥师北上直取京师。
    “防守就防守,先保障湖广的安全再说。
    平叛之事,可以从长计议。
    北方现在缺粮,我们完全可以凭借钱粮上的优势,同叛军打消耗战!”
    礼部尚书柏锦文当场表明了态度。
    同所有的南方割据政权一样,现在的南方小朝廷,也没有多少进取指向。
    “北伐”,那只是大家的政治口号。
    官场上除了少数热血少年,没几个真把这当成一回事。
    倒不是他们缺乏忠义,主要是现在北伐,乃是纯亏损的买卖。
    遍地的饥民,都等待着救济。
    每打下一片土地,朝廷就会增加一笔负担。
    倘若收复了整个北方大地,巨额的财政压力,将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从短期来看,固守淮河防线,乃是最经济的打法。
    在许多人看来,拖上三年五载,耗死了叛军,北方大地上也没有那么多饥民,再北伐收复河山也不迟。
    有了这样的想法,以至于各部门在北伐问题上,表现的相当消极。
    虽然没有故意拖后腿,影响勤王大军北上,但配合上效率从未高过。
    面对系统性拖延,李牧选择了假装看不见。
    大虞朝这种“疾病缠身”的末代王朝,官僚系统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他又不是改良派,幻想着要把大虞从泥潭中拉出来,犯不着跑去搞出力不讨好的改革。
    官僚系统只要能正常运转,勉强完成任务就行了,奢望更多就是自讨没趣。
    “柏大人说的不错,稳定局势才是第一位的。
    侯爷,你就下令吧!”
    刑部尚书安敬之跟着附和道。
    北方反正都被打烂了,局势再坏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他们这些出身北方官员,亲族家眷也陆续南下。
    恰好有大量的江南世家覆灭,留下了势力真空,给了他们补位的机会。
    因为是外来户,在行事上要谨慎的多,目前正处于拉拢人心阶段。
    涉及到生存空间争夺,这些南下的北方派,同本土士绅开战也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在朝堂上占据优势,但到了地方上,却处于绝对劣势。
    亲族南下除了家眷外,能够跟着迁徙过来的,也只是少数族中子弟。
    大量的宗族旁系远支,以及规模庞大的奴仆,全部都沦为弃子。
    不是他们不近人情,主要是做出决策的时间太晚。
    施家谋反之前,大家都没想过大虞在北方的统治会崩盘。
    等到叛军攻破京师,他们才意识到情况不妙,再想撤离已经变得困难起来。
    少数族人趁乱离开可以,动辄成千上万的宗族大迁徙,那就是送给乱兵的肥羊。
    人离乡贱,不是一句玩笑话。
    北方的世家大族,丢了根基进入南方,那就只是普通的官宦之家。
    想要进去分蛋糕,肯定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李牧推荐云向担任江南提督,能够顺利获得通过,这帮北方派也是出了大力的。
    尽管大家没有公开表态,可是在打压江南世家的问题上,双方早就已经站在了同一战线。
    当然,参与这个联盟,不光只有这些人。
    在京师城破之际,一样跑出了不少宗室、勋贵子弟,这些人同样想在江南分一杯羹。
    局势如此错综复杂,地方肯定安宁不了。
    相较于来势汹汹的叛军,江南的利益该怎么分,才是南京小朝廷最棘手的问题。
    作为勋贵系的领头羊,一帮亲朋故旧找上门来,李牧也没法坐视不理。
    毕竟,人情世故这东西根本躲不开,他也没有想过要躲。
    现在还清人情债,只需慷他人之慨。
    倘若未来再还,那就要自己割肉。
    前线大战一触即发,他这个主帅还留在后方,一方面是对自己麾下将领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留下主持分蛋糕。
    在这方面,他非常大方。
    那些亲朋故旧,只要敢开口提要求,他就敢帮忙争取。
    如果利益不够分,那就再弄死一批江南士绅。
    至于拿到了超出自身能承受的财富,在乱世中会不会被噎死,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
    这种不负责任的玩法,除了唯一受伤的江南士绅,各方都很满意。
    当然,李牧自己也很满意。
    江南这块大肥肉,他自己是一口都没吃。
    看似这种操作很傻,但也让他从利益纷争中超脱出来。
    损失惨重的江南士绅,看似选择了屈服,实际上这只是假象。
    暗地里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复仇。
    一旦勤王战争结束,悬在头上的利剑不在,势必引发新一轮的剧烈内斗。
    “嗯!”
    “回头本侯就派兵增援湖广,力保长江防线不失!”
    李牧的回答,为这场简短的军事会议,画上一个句号。
    ……
    徐州城。
    乌合之众终归是乌合之众,哪怕依仗城池之利,面对辽东军的猛攻还是露出了败象。
    眼瞅着城池岌岌可危,作为主将的曹子睿不忧反喜。
    站在城门楼子上眺望远方,一支悬挂着李字大旗的部队,正在向徐州城逼近。
    算算时间,今天恰好是援兵约定抵达的日子。
    “告诉下面的弟兄们,朝廷的援兵来啦,让他们都打起精神来!”
    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曹子睿一脸兴奋的说道。
    苦苦坚持了这么久,这次终归是赌赢了。
    援军抵达战场,后续的战争,他们将从主角变为配角。
    ……
    同城楼上的欣喜相比,负责攻城的辽东军,则是另一番景象。
    距离胜利一步之遥,最后因为敌人的援兵抵达功亏一篑,任谁都不会甘心。
    “继续攻城,老子不信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徐州!”
    施靖明恼羞成怒的下令道。
    与生俱来的傲气,不允许他在此时认输。
    一旦错过了拿下徐州的机会,施家的所有战略,都将因此陷入被动。
    “总兵大人,负责阻击敌人援兵的部队溃败。
    此时再继续攻城,我们很可能会腹背受敌!”
    一旁的刘副将急忙劝说道。
    施靖明是施家子弟,就算是打了败仗,回去大不了挨一顿骂。
    战败的责任,大概率会落到他这个副将身上。
    以他这小身板,背了这样的黑锅,就算不死军旅生涯也提前结束了。
    哪怕大家都知道这场战役,不是他指挥的,但没有劝住主将就是他最大的错误。
    “哼!”
    “废物!”
    “通通都是废物!”
    “五千骑兵出去打援,居然连拖延两天时间都做不到,周七海还活着回来干嘛!”
    施靖明当即火力全开怒喷道。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