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22章 人力有时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22章 人力有时穷
    而在刘荣预想,或者说是展望当中,土地帝有制的进程,则大概率不会走向两个极端。
    ——消灭土地兼并,让全天下的农民,都不再变卖哪怕一亩地,是只存在于理想当中的极端乐观情况;
    这种情况,刘荣可以笃定的说:只要老百姓还手握土地拥有权,就百分百无法达成。
    除非土地帝有制,亦或是公有制彻底、全面落实,不再允许私人拥有土地;
    否则,只要手里有能卖的地,老百姓就总会有或主动、或被动变卖土地的那一天。
    至于另外一个极端——土地兼并达到巅峰,全天下的地都真的被刘荣,亦或后世的某代汉天子买下,也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场景。
    因为按照前文所提到的,刘荣推行土地帝有制的整个运行逻辑,就不难发现:土地帝有制,是能够有效扼制土地兼并的。
    在这套模式下,农民抗风险能力增高,变卖田产的频率、数量大幅降低,土地流通速度大幅放缓,最终导致土地兼并被显著扼制。
    既然能扼制土地兼并,那自然,不止是扼制了土地被豪强、勋贵兼并;
    也同样遏制了土地,被刘荣在内的往后每一代汉天子所兼并。
    总结而言,就是土地帝有制的推行,将直接断绝特权阶级兼并土地的可能,并顺带着,严重阻碍‘土地帝有制’的真正形成。
    原本,老百姓有极大概率、极高频率被豪强、官僚做局;
    一旦被做局,就要损失几十亩地,甚至全部的一百亩地;
    但刘荣推行土地帝有制后,豪强、官僚做局逼迫农民变卖土地变得无利可图,概率、频率便会随之无限趋近于零。
    原先,一百个农民变卖土地,可能有九十九个都是被豪强联合官僚做局;
    而在土地帝有制问世后,这九十九个人都不再会被做局,都不用再变卖土地。
    即便是剩下的那一个并没有被做局,而是真的需要变卖田产应对危机的倒霉蛋,也不再需要变卖几十亩,甚至全部的一百亩地了,而是只需要卖几亩应个急。
    卖出去的田,还会被刘荣借还给自己,继续免费种,生活完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绝不会因为这一次变卖田产的举动,而陷入‘田越少越穷,越穷越卖田,越卖田越少’的恶性循环。
    总计而言,便是农民变卖土地的频率,将减少九成九以上;
    变卖土地的数量,更是在九成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降低为原先水平的千分之一以下。
    具体来说就是:原先,一个有一千户农民的乡村,每年都要有几十个幸运儿被豪强、官僚‘选中’,在豪强地主的巧取豪夺下,被夺走上万亩田产。
    顾忌吃相、影响的豪强,或许会放低频率,隔几年来一次,并把目标数量压得低一些。
    在意政绩的官员,也会约束当地豪强:别把事儿做绝;
    ——与其把十户农民手里的地清空,还不如把二十户农民的地各拿走一半,好歹得把这么一家农户留在县衙的户籍簿里。
    可若是贪婪一点的豪强,外加放肆一些的官员,那几十年内把某个乡的地买光,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类似的事,在华夏历史上屡见不鲜,便是在当今汉室,也绝非不曾有过。
    而在刘荣这手土地帝有制后,同样有一千户农民的乡,却是隔好几年,碰上天灾人祸了,才会出一个或几个倒霉蛋,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变卖三五亩地,以应对突发状况。
    一千户农民,各拿着一百亩地,隔几年才有其中几户,变卖区区三五亩地;
    哪怕是按这个乡,每年都有十亩地被变卖来算,一千户,总共十万亩地,需要足足一万年才会卖完。
    一万年……
    刘荣不知道一万年后的世界长什么样。
    但两千年后的世界,刘荣是见过的。
    如果土地帝有制,真能让汉家的土地兼并速度,降低到‘一万年后才会让底层农户无立锥之地’的程度,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基本不亚于土地兼并,被刘荣彻底消灭了。
    好比一个人类,一天内喝五升水就会水中毒,却从来没人说过‘水本身是有毒的’。
    又比如,一个成年人,一天内吃四十五根香蕉就会钾中毒,却绝不会有人认为香蕉是有毒的。
    这,其实就是‘用药不能抛开剂量谈效果’的道理。
    同样一味药,少量摄入能治病,大量摄入就有可能中毒;
    土地兼并,其实也是一样的。
    ——短时间内,如一两百年内,就让一个农耕文明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这个土地兼并速度,便是亲手埋葬王朝的铁铲!
    但若是把时间跨度放长,让土地兼并的速度,维持在数千上万年,才会最终导致底层民众‘普遍不掌握农田的拥有权’的程度,那这个速度下的土地兼并,也就算不得什么洪荒猛兽了。
    实际上,别说是数千上万年了;
    哪怕是能让汉家的土地兼并速度,放缓到需要一千年——甚至五百年,才能让底层农民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刘荣就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
    毕竟东西两汉,满共也才传了四百年不到。
    自始皇一统,华夏封建王朝,更是再不曾有哪朝哪代,能真正突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
    刘荣确实是穿越者没错;
    确实是有雄心壮志没错;
    但刘荣也绝非理想主义者。
    刘荣很清楚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的道理。
    刘荣明白,历史从来都不是直冲天际,而是呈螺旋形上升;
    文明也从来都不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而是在蜿蜒曲折当中,大致摸索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作为穿越者,刘荣能为汉家、能为华夏文明做的事有很多;
    但刘荣做不到、力所不能及、不受刘荣控制的事,也同样有很多。
    在原先的历史上,华夏自秦开始,费两千年时间走过的路,几乎都是历史的必然。
    除了极个别王朝末年,因某些黑天鹅事件,而导致华夏文明沉沦的错误外,其余的绝大多数经历,都是华夏文明从封建到现代、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度过的。
    正所谓: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一句空洞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绝对比不上赢秦一统天下后光速二世而亡,为华夏文明所带来的震撼!
    没有秦的教训,华夏文明就学不会‘民生需要重视’‘过渡压榨底层会遭受反噬’的道理。
    同样的——作为穿越者的刘荣,哪怕是喊干了嗓子,累瘫了身子,告诫天下人一定要当心外戚乱政,也比不上两汉末年,因外戚而导致王朝颠覆,所带来的血的教训。
    尤其西汉末!
    只有经历过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后来的华夏统治者,才会堤防每一个外戚,以免其成为又一个王莽。
    而东汉末年的三国,以及与之共同形成‘因果’的五胡乱华,也在春秋战国数百年乱世后,教给了华夏文明一个新道理。
    ——过渡内耗,时间跨度太长,对人口基数破坏过大的内部争霸,会让外族有可乘之机,以至于神州陆沉,衣冠南渡。
    再往后,便是隋。
    对于华夏文明而言,隋的灭亡,算是重提‘暴秦’故事,再度强调了民生民计,以及民心的重要性。
    至于唐,则自然是无需赘述——藩镇之乱的教训,让华夏文明从此又多了一个需要堤防、考虑的隐患。
    再往后的宋,以及宋之后的元,则教会了华夏文明:半壁江山,终究是金水月,即便国家怎般富庶,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一不小心,便是外族入主。
    至于明末——自然就是刘荣口中,所提到的那个不该发生,却遗憾发生了的黑天鹅事件。
    作为穿越者——作为不自量力的将自己,视为‘华夏文明领路人’的,志向极其远大的穿越者,刘荣要做的,便是尽可能帮助华夏文明,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黑天鹅事件;
    但除了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外,其他的任何一次经验教训,刘荣都无法,也不会帮华夏文明去避免。
    因为正是这一次次王朝兴衰颠覆的教训,才让华夏文明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发展到了最后,那拥有上下五千年底蕴和智慧的‘睿智老者’。
    刘荣不会、不能,也无法替现阶段的华夏文明,提前规避这些未来才会发生的经验教训——哪怕是血的教训。
    刘荣能做的,只是加快这个进程。
    让原本需要两千年走过的路,争取只需要一千年,或是更短的时间就能走完;
    这就好比一个修炼天才,进入某个宗门历练。
    ——华夏文明,便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顶级天骄!
    为了让这个天骄兑现天赋,该有的历练、阅历,非但一点都不能少,甚至还越多越好。
    而刘荣能做的、该做的,绝不是把为了保护这个天骄,而将其锁在山门,闭门造车,闷头苦修;
    而是大胆的让其外出历练,丰富人生阅历、感悟,夯实根基。
    在必要的时候给出提点,为处于瓶颈期的天骄指明道路,并在不影响根基稳固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这个天骄,提供一些加快修炼速度的丹药——才是刘荣最应该为‘华夏文明’这个天骄做的事。
    或许这么说有些宽泛、深奥。
    那便说的直白、通俗一点。
    ——刘荣不确定自己的后代,会不会出一个把‘土地帝有制’收回来的农田,再通过赐田送给天下百姓的白痴!
    不确定自己的后代,会不会出一个听信儒生蛊惑,废除陵邑之制,放任豪强坐大的史诗级大傻缺!
    遍观历史,观察每一个王朝的末代帝王,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古华夏,封建王朝稳定传承百年之后,那就是要开始间歇性出现傻缺了;
    过了二百年,更是有极大概率连续出现傻缺。
    至于三百年——如果真能撑到三百年,那大概率是极其幸运的,出了一个不傻缺的皇帝。
    所以,刘荣也完全可以这么说:二百年后的汉家,几乎必定会毁在自己某个傻逼后人的手里。
    不止是汉家——自汉家以后,一直到新时代,每一个华夏封建王朝,都会在立国两百年之后的某个时间点,毁在某一代,或是断断续续的几代,甚至连续几代傻缺天子的手里。
    ·
    ·
    ·
    ·
    ·
    ·
    ——华夏文明,便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顶级天骄!
    为了让这个天骄兑现天赋,该有的历练、阅历,非但一点都不能少,甚至还越多越好。
    而刘荣能做的、该做的,绝不是把为了保护这个天骄,而将其锁在山门,闭门造车,闷头苦修;
    而是大胆的让其外出历练,丰富人生阅历、感悟,夯实根基。
    在必要的时候给出提点,为处于瓶颈期的天骄指明道路,并在不影响根基稳固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这个天骄,提供一些加快修炼速度的丹药——才是刘荣最应该为‘华夏文明’这个天骄做的事。
    或许这么说有些宽泛、深奥。
    那便说的直白、通俗一点。
    ——刘荣不确定自己的后代,会不会出一个把‘土地帝有制’收回来的农田,再通过赐田送给天下百姓的白痴!
    不确定自己的后代,会不会出一个听信儒生蛊惑,废除陵邑之制,放任豪强坐大的史诗级大傻缺!
    遍观历史,观察每一个王朝的末代帝王,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古华夏,封建王朝稳定传承百年之后,那就是要开始间歇性出现傻缺了;
    过了二百年,更是有极大概率连续出现傻缺。
    至于三百年——如果真能撑到三百年,那大概率是极其幸运的,出了一个不傻缺的皇帝。
    所以,刘荣也完全可以这么说:二百年后的汉家,几乎必定会毁在自己某个傻逼后人的手里。
    不止是汉家——自汉家以后,一直到新时代,每一个华夏封建王朝,都会在立国两百年之后的某个时间点,毁在某一代,或是断断续续的几代,甚至连续几代傻缺天子的手里。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